Home 各類排行 傳奇音樂製作人 George Martin 的二十首非披頭四傑作(上)

傳奇音樂製作人 George Martin 的二十首非披頭四傑作(上)

1964
0

人稱「第五位披頭四成員」的英國知名音樂製作人George Martin,過去在音樂上勇於創新的態度,讓披頭四成為世上最偉大的樂團。而在披頭四解散後,George Martin也仍舊持續為其他音樂人,貢獻出自己在音樂編排上的天賦。從50年代音樂一直到90年代樂曲,幾乎都可以見到George Martin的創意隱身其中。

他曾在2007年向Mojo雜誌表示:「這已經是我生長背景的一部分了!在天主教的音樂世界裡,沒有任何限制與區別。當你做出以前不曾出現過的創作,並且理解到人們會喜歡上它時;那種能讓自己感到歡欣鼓舞的感覺,就是值得花時間鑽研音樂的動力來源。」-而這位傳奇製作人的過世,無疑是樂壇上的一大損失!

從70年代融合爵士樂樂團Mahavishnu Orchestra一直到Elton John,以下就是George Martin為其他音樂人,所譜寫出的美麗樂章。


1.1962年Bernard Cribbins的〈Hole in the Ground〉

早在披頭四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樂團前,George Martin就已經是當時英國喜劇專輯界中的先鋒級人物。除了為年輕時的Peter Sellers錄製專輯外,他在1961年製作完諷刺時事的喜劇《Beyond the Fringe》專輯後,也讓他自己和Parlophone唱片公司一舉成名。儘管〈Hole in the Ground〉並不算是極具歷史性意義的歌曲,但它絕對是首足以代表披頭四熱潮前英國文化的新穎民謠作品。英國劇作家Noel Coward就曾表示,假若他得帶著一堆唱片留置荒島的話-「我想〈Hole in the Ground〉是我唯一不會聽膩的歌!」

歌曲內容描述一位倫敦工人準備上工時,有個喜歡裝懂的有錢人試著指導他的工作。而在當時誰也沒能預料到,這首歌的幕後推手將在往後帶給流行音樂圈相當深遠的影響。不過George Martin的睿智,在於他明白一個好的製作人;會懂得適時抽離,讓歌曲本身做出最好的呈現。

 

2.1962年Ray Cathode的 〈Waltz In Orbit〉

George Martin在製作披頭四的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時曾說:「我的拿手絕活,就是用音樂創作出氛圍和情境!」。他在和披頭四短暫接洽後,George Martin和Maddalena Fagandin就在BBC的專業音效部門Radiophonic Workshop下,釋出第一支音樂單曲。在這張單曲裡,他們化名為Ray Cathode;而A面單曲則是收錄帶點拉丁音樂風格的作品〈Time Beat〉,至於B面單曲則是收錄更為出色的音樂作品〈Waltz in Orbit〉。在這首歌裡,不僅融合爵士華爾滋音樂,更有著Maddalena Fagandini為國際節目插播時所製作的特有間歇訊號音效。有人認為這首歌,即為之後披頭四的《Revolver》專輯,埋下音樂創新的種子。

 

3.1963年Billy J. Kramer With the Dakotas的〈Bad to Me〉

當披頭四在1963年正要興起一股熱潮之際,John Lennon在那個時候對於作品的給予和出售還沒有抱持著太大的意見。所以他將這首自己寫的〈Bad to Me〉,交給好友Billy J. Kramer來唱;就連Billy J. Kramer名字中的J,也是John Lennon所給的建議。不管是輕快的旋律和吉他hook,〈Bad to Me〉都有著披頭四早期創作的影子。再加上George Martin過去為披頭四量身打造的音樂特質:飽受相思病之苦、對感情上的渴望,以及打情罵俏-讓這首歌在發行後,便以極快的速度走紅歐美兩地。

4.1963年Millicent Martin的〈In the Summer of His Years〉

當BBC正準備在1963年的11月23日播放時事諷刺節目《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時,剛好就在前一天遇上美國總統甘迺迪遭到刺殺的消息。由於事關重大,導致節目臨時改播這項新聞;而這也是歌曲〈In the Summer of His Years〉首度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

〈In the Summer of His Years〉是首帶點葬禮進行曲氛圍的作品,搭配上Herbert Kretzmer所寫的歌詞,並經由Millicent Martin的詮釋;後來在美國的NBC電視台又再度播出。至於正式錄音版本,後來則是由George Martin監製後發行成單曲。

 

5.1963年Gerry and the Pacemakers的〈How Do You Do It?〉

1962年,Beatles不顧George Martin強烈的建議,決定捨棄用〈How Do You Do It?〉作為樂團的出道單曲時;著實讓這位製作人,在錄音室裡研究出如何讓這首歌有著更新奇的詮釋方式。所以當利物浦樂團Gerry and the Pacemakers把〈How Do You Do It?〉這首歌拿來唱之後,快活又有記憶點的旋律;讓樂團拿下不錯的音樂成績。George Martin甚至在他的作品《All You Need Is Ears》裡,形容樂團首腦Gerry Mardsen是「一個做著二拍子音樂並充滿愉悅氛圍的搖滾明星」;並在書中提到當年〈How Do You Do It?〉的成功,足以證明自己在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沒有看走眼。

6.1964年Shirley Bassey的〈Goldfinger〉

1964年,George Martin被掛名為是龐德電影「金手指」主題曲的製作人,但事實上這首歌絕大部分都是由John Barry所創作而成。當時George Martin負責許多Shirley Bassey的作品,常會為這位歌手選擇最適合她的音樂,包括Shirley Bassey的首支暢銷單曲〈I (Who Have Nothing)〉;然而〈Goldfinger〉卻成為她在音樂事業上的轉捩點。

〈Goldfinger〉是John Barry、Leslie Bricusse和Anthony Newly受到歌曲〈Mack the Knife〉的啟發,而共同創作出來的龐德電影主題曲。這首歌最後差點被電影製作人Harry Saltzman以「史上聽過最難聽的歌曲」為由,從電影當中剃除。結果〈Goldfinger〉一搭配電影推出後,立即登上前十大單曲排行榜;並成為當代最佳電影歌曲之一。Jimmy Page在歌曲錄製當天還擔任吉他手一職,他表示Shirley Bassey在一次唱完的情況下還立即昏厥過去。George Martin後來補充解釋道:「她很能融入歌曲當中的情境,我個人非常欣賞她!而Shirley Bassey無疑是位偉大的歌手。」

 

7.1966年Cilla Black的〈Alfie〉

George Martin在回憶起首次帶英國歌手Cilla Black進艾比路一號錄音室錄製Burt Bacharach的〈Alfie〉時,曾說:「她當時非常緊張!」

不過Cilla Black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再搭配上George Martin精緻的樂曲編排;讓〈Alfie〉在當時一推出後,便成為相當暢銷的作品。隔年又再度被Dionne Warwick唱紅,並成為Dionne Warwick的個人招牌歌曲。George Martin曾形容Cilla Black的聲音詮釋,原本是緊繃、不穩定的!一直等到正式錄製Burt Bacharach的其中一首歌曲後,才讓她開始走紅。可見Cilla Black在George Martin的磨練下,得以讓她在最關鍵的時候發光發熱!

 

8.1969年Spike Milligan的〈The Q5 Piano Tune〉

John Lennon和George Martin兩人都非常喜愛50年代英國廣播喜劇《The Goon Show》,而這部廣播劇是由George Martin的好友,素有「英國大笑之父」之稱的Spike Milligan所創作的;至於George Martin則是負責錄製他和樂團的專輯。

Bruce Pollack曾在《If You Like the Beatles》一書寫到,George Martin所使用的「創新音效,以及回音、迴響、多重編輯等技巧運用,都成為披頭四之後在專輯錄製上所使用到的項目。」-60年代後期,Spike Milligan推出了一個超現實喜劇小品節目《Q5》,內容多是沒有開頭和結尾的劇情表演;Terry Jones認為《Q5》的出現,也對之後英國節目《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有著深遠的影響。而George Martin則是用上述所提到的音效技巧,做出《Q5》奇特的主題曲。

 

9.1973年Paul McCartney and Wings的〈Live and Let Die〉

當第八部龐德電影《生死關頭》的製作人找上Paul McCartney為電影錄製主題曲時,事實上George Martin早已著手進行龐德電影主題曲的製作。他不僅為Paul McCartney做出極具張力的音樂效果,還使用管弦樂穿插在歌曲中,藉此製造出懸疑感。

當George Martin將音樂呈現給製作人們後,他對於其他人的反應感到相當驚訝:「這首歌很棒,就像你過去的作品一樣出色!那你認為我們該找誰來演唱呢?」-George Martin向製作人委婉表達若選擇Paul McCartney,會比原訂的Thelma Houston要來得更好。等到成功替Paul McCartney爭取到〈Live and Let Die〉的演唱後,George Martin連帶也成為電影原聲帶的製作人;這也是龐德電影首次找來非John Barry以外的製作人創作電影原聲帶。

 

10.1974年Mahavishnu Orchestra的〈Smile of the Beyond〉

直到1974年,George Martin的製作軌跡始終遍及不同類型的音樂;而Mahavishnu Orchestra的歌曲〈Smile of the Beyond〉,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個知名的融合爵士樂團和倫敦交響樂團共同合作,一起打造出他們的第四張專輯《Apocalypse》。在〈Smile of the Beyond〉裡,鍵盤手Gayle Moran在George Martin指示交響樂團幾近悄然的演奏下,以高亢、超然的嗓音做出極佳的演唱;直到Jon McLaughlin用帶點瘋狂和原始感的吉他solo切入歌曲,把歌曲帶向高潮。George Martin曾在《All You Need Is Ears》一書中,表示這首歌是他做過最好的歌曲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sfHqT7idg

 
文:Ami.W

資料&圖片來源:RollingStone/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