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RoxyRocker 採訪了前滾石唱片的營運長、現任圈圈音樂主編吳正忠先生,同時,他本人也非常大方無私地將畢生收藏的 4000 多張黑膠唱片,全數贈與 RoxyRocker 搖滾酒吧;如今,在音樂產業中已有數十載豐富資歷的他,對於當今台灣的流行音樂現況有了一些反思及想法,無論是對於政府補助的現象,抑或是當今獨立樂團在音樂產業中的定位,吳正忠先生都提出了許多他的觀點以及看法,對了流行音樂產業做出鋒利地針貶。
我們特別取得了他的首肯,將其對於台灣當今流行音樂的看法轉載於 RoxyRocker 上。
以下為吳正忠先生於個人臉書上之全文:
為什麼我覺得,在台灣做音樂,尤其是搞樂團的,整個環境也變得跟時下的政治環境越來越像了?越來越講究政治(路線)正確?而這種情況,正跟台灣的流行音樂環境每下愈況的處境息息相關!
為什麼?
我記得大學時看了一本國外批評抽象畫當道的藝術評論書籍,書名大約是:『他們都沒有受到邀請』,書的內容大意是;當藝術家們一昧埋著頭宣揚抽象主義時,他們忘記了大多數的觀眾都沒受到他們的邀請。也就是真正能欣賞、看得懂他們在做什麼的人,實在不多,甚至於只有一小撮。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我們承認藝術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勝於只是個人情緒(或稱理想也行)的宣洩,那麼,我們是不是要考慮觀眾的參與?與大多數人的溝通、參與、理解、共鳴?而不是自己搖旗吶喊,宣洩自己的情緒、想法,卻總是責怪觀眾、聽眾看不懂、聽不懂?

於是,我們時下的流行音樂發展,尤其是樂團的發展,的確存在著嚴重的誤區。流行音樂當然可以是一種藝術形式,可是流行音樂的出發點並不是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出發的。大家應該知道,無論是吧哈還是韓德爾,當初也是宮廷裡流行的一種通俗音樂的形式。簡單的說,跟巴哈等人同時期存在的古典音樂創作者,我相信還有很多很多,就像台灣時下擁有的獨立樂團一樣。
為什麼巴哈等少數人能夠被傳頌至今?就是因為他們在當時是比較受到大多數人歡迎的、是比較廣為流傳的音樂。我們無法否認,當代的音樂,不管你稱它為什麼,它都是商業活動裡的一環,也就是娛樂經濟的一環。矛盾的是,我們既然需要商業上的成功來肯定自己、壯大自己;卻又一昧的否定、排斥商業上的成功?
是這樣子嗎?我絕對不相信時下的樂團從心裡排斥成功,他們之所以排斥,是因為他們實在很難做到:讓市場上多數的人都欣賞、接納他們。我一再說,音樂創作者,如果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要自爽是很容易的,甚至於不需要標準,但是要讓多數人都接受卻有一定的難度。於是,台灣時下樂團可以稱為“千花齊放”,但是台灣流行音樂的春天在哪裡?我真的還看不到!
更矛盾的是,如果沒有了商業市場來的支撐,那麼我們的音樂,無論你說那是多好的音樂,似乎都無法生存下去。問題來了;就像台灣現在的流行音樂環境,只有死路一條。大家自己喊喊很爽,可是每個人都無法靠音樂創作、表演吃飯,每個人都得打好幾份工,才能勉強的維續著自己喜歡的音樂創作或表演。我們真的不需要市場嗎?錯了!現實的狀況是:市場不需要我們,因為他們已經「很久沒受到邀請了」。這個情況和目前台灣流行音樂的走向,尤其是樂團的發展有不可分的關係。
獨立歌手還好,因為在這個領域裡,沒有人去區分地上還是地下,商不商業的問題,但是一提到樂團,目前的情形可真的是涇渭分明。有趣的是,現在大多數的樂團,幾乎都很害怕跟「主流」、「商業」、「市場」沾上邊,深恐被罵的狗血淋頭,更有趣的是,台灣現在已經幾乎沒有主流樂團了,如果有的話,現在的獨立樂團就是「主流」!他們害怕被歸為主流,因為隨著不斷洗腦,被商業市場接受是一種沒有骨氣的罪惡,但是想辦法努力的去拿政府的各項補助,卻變成了一種有骨氣的行為,每每想到這裡,都覺得十分荒謬!
可悲的謬誤是什麼?
任何一位了解西洋流行音樂史的人都知道,隨便翻開西洋流行音樂發展史,那些了不起、殿堂級的樂團多不勝數,而且他們專輯銷量動輒數千萬張,那些無法靠著專輯銷售或表演維生的所謂樂團,幾乎通通被淘汰了,如果因此還能留名的,也是鳳毛麟角。
所以,我們能夠因為他們在商業上的成功;因而批評他們的音樂創作很爛嗎?
正是商業上的成功支撐了他們的創作,但是前提是:他們要先證明自己有在這個領域裡被人接受的能力,他們能夠引起共鳴,他們邀請了大多數的人參與了他們的音樂,這是他們生存的條件!商不商業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能力與聽眾溝通~較大多數的聽眾;接著引起共鳴?
很殘酷的是,有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於是受責難的卻是台下等著溝通的聽眾。於是台灣的唱片市場進入了惡性循環,樂團的數目達到了歷史上的新高,市場卻越來越冷漠,樂團的數目多到像一本數百頁的教科書,政府當道者歡欣鼓舞,說這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內行人都知道,這更像是「迴光返照」!
於是,政府插手了,求援的聲音紛紛響起,大家也把政府的補助視為德政,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子嗎?

先不說政府的補助分配制度有多少的問題,光說政府的這一項措施,就有很大問題。首先,它增長了樂團/藝人的依賴心理,使得他們應該努力去改善的-與聽眾溝通的能力;也就是要引起聽眾共鳴的能力,越來越弱。政府出手了,卻使樂團/藝人越來越懶得去做這種努力,於是一種標榜著只要有「態度」就足以俾倪一切市場因素的「音樂」充斥著市場,觀眾、聽眾也被越推越遠,越來越疏離了!如果以上所言非事實,那麼我們的音樂市場怎麼會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還有這個政府需要負責的,是演出市場的式微。沒有健全、蓬勃的音樂市場,當然不會有好的演出市場,但是政府為了選票,用民粹的手法所舉辦各類不用門票的各類演出,嚴重的傷害了已經搖搖欲墜的演出市場,是壓倒台灣演藝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政府要做的,應該是提供我們一個健全的音樂環境與市場,相反的,政府目前做的都不是這些事情,我們的市場機制被政府破壞,政府用的卻是飲鴆止渴的方法在解決問題。
我的意思是,當現在數以百計的樂團/獨立創作者,都把能不能夠發行作品;依賴政府來的補助,他們不必尋求市場的肯定與經濟資源,我們還能夠對未來的市場有什麼期待?
畢卡索在發表立體派的畫作之前,他已經證明了他的寫實能力亦無人能及。什麼意思呢,當你一昧的怪罪聽眾/消費者水準太低,無法理解你的創作之前,麻煩你先創作一首讓多數人聽得懂、有參與感的作品,證明你不是不能;乃不為也!
「態度」是什麼?態度應該也有很多種,那麼那一種態度才是正確的?誰說了算?如果態度就是「我行我素」,那麼市場不買單你也必須認了,因為沒有人有義務一定要認同你的態度,更遑論買單?你自己很爽干我屁事?市場是一個比較廣泛、客觀的標準,如果你不願意「委屈」溝通,那麼結果也沒什麼好怨的。所以不願向市場妥協,轉而向政府伸手真的比較有「態度」嗎?所以不需要獲得市場的認同,只要做一些自爽自嗨的作品,真的就是「好的作品」嗎?我樂見獨立樂團的發展,但必須是一種正向的發展。時下獨立樂團/藝人的許多觀念,對於我來說是無法成立的,也違背了音樂創作的初衷與市場原則,因為我堅信,只要是市場上能夠接受的作品,無論好壞,它一定是滿足了社會中某一部分群體的需要,它,就有存在的價值。
如果我們期待台灣的獨立音樂力量壯大,甚至於躍上檯面成為台灣流行音樂再興的主要力量,那麼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謬誤的觀念跟做法,因為我們正被這些謬誤所困住!重點是:沒有市場的支撐,政府再補助,只會讓流行音樂工業更形脆弱。接受市場的試煉,是流行音樂工業永續生存的不二法門!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台灣這個苟延殘喘的唱片市場上,一個獨特且奇異的現象,讓人覺得非常詭異!
想當年,我們做的唱片動輒賣個數十萬張,也沒拿過政府一毛錢。當然時過境遷,不過我想問的是:「政府這些措施除了鼓勵一大堆人能夠靠補助出唱片之外,我們的唱片市場和工業到底改善了什麼?」
依我看是「培養」了一大堆名不符實的樂團/藝人!
下篇:《吳正忠:台灣流行音樂現況探討 (下)》
全文轉載於吳正忠先生個人臉書
圖片來源:NPR/Bill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