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企劃專文 "搖滾客"封面人物 【搖滾客 封面人物】Troy 趙竹涵

【搖滾客 封面人物】Troy 趙竹涵

2833
0
12398801_939949672718780_1181740242_o
Troy 趙竹涵

還記得《樂團人》和《挺音樂誌》這兩本雜誌嗎?這兩本台灣本土樂團專屬的音樂雜誌,它豐富的介紹了台灣地上地下的樂團,還有許多特殊的吉他、效果器等樂器,著實影響了台灣的樂團風氣,也開始讓大眾對「玩樂團」這件事漸漸的改觀向正面的態度。而這兩本雜誌現在雖然不敵現實的環境而停刊,但是它的影響是不會磨滅的。今天 RoxyRocker 就請到這兩本雜誌的靈魂人物 Troy 現身說法,聊聊音樂文字工作者的辛酸血淚…

一切的起源-樂團人與挺音樂誌
showLargeImage
《挺音樂誌》

我開始寫音樂文字大概是從 2002 年開始,那是奇摩家族很盛行的年代,我是從那時透過經營自己大約兩千人的家族,並開始寫一些跟音樂有關的內容。當兵後我開始寫部落格,並被一個高中時熱音社的朋友看到,對我寫的東西很感興趣,於是就找我合作音樂雜誌,這本雜誌就是《樂團人》,因為《樂團人》我才正式進入這個行業。不過《樂團人》發行沒幾期我們就因為一些經營問題拆夥了,之後我與原本的編輯群另起爐灶做了《挺音樂誌》,所以《樂團人》跟《挺音樂誌》算是同一群寫手做的。

與一般音樂雜誌背後有大公司或廣告公司背景不同,《挺音樂誌》是我自己獨資經營的雜誌,老實說對於經驗不多的我們來說,無論資金還是運作都相當吃重。做雜誌支出最大的開銷就是編輯和印刷,尤其是印刷,因為像我們這樣的小眾雜誌,市場頂多三至五千本,很需要廣告收入來打平開銷,但廣告商希望我們在便利商店上架,為了滿足這個條件,印製量就得提升到五千本以上,扣掉便利商店我們還要上書店以及樂器行,因此印製量就更大了,相對的我們要扛下的風險也更大,但沒有通路就沒有曝光,沒曝光就沒有廣告,明知台灣通路對藝文商品非常不友善,我們還是得進,這是必要之惡。為了節省開銷並且更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開始嘗試自己扛下所有的事情,直到最後四期我幾乎都是獨自完成絕大部分工作,白天訪問、敲通告,晚上寫稿潤稿,一邊做美編一邊校稿調整,偶爾還要陪夥伴去談廣告或合作業務,並處理印刷校樣、退貨、出貨、會計付款等工作,為了籌錢還得接外快,甚至還曾在速食店上過打烊班,是段蠻辛苦的日子。




我的音樂文字工作 就是一段奇蹟般的旅程

對於以音樂文字工作為志的人,我必須告訴大家現在的台灣,光靠熱情與知識很難養活自己,因為這個世代很難掙到「合理」稿費。我強調「合理」,是因為寫好一篇文章要投入很多時間,很多細節並不是把字打上去換換位置校正錯字這麼簡單,文字工作者還要在字裡行間醞釀情緒,並負起翻譯、查證甚至隱惡揚善的潤飾工作去寫出一篇條理完整正確情緒通暢的文章,這才是文字工作者要真正花時間琢磨的地方,但通常這些時間不會在字元計數器被劃為實際的數字,自然也無法轉換成稿費,但卻是要花一輩子去學習體會與努力的專業。

我並不希望這一席話就打退了大家的熱忱,你還是要去努力嘗試,像當年《挺音樂誌》創刊,我們先去努力做,有很多人說我們撐不過三期,但發刊後,我們發現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更久,即使最後必須結束營運,但團隊嘗試過,並且脫離了「我覺得有用」或「聽人家說有用」的做法,進入「我知道有用的做法」,這都是空想派永遠不可能獲得的寶藏。

12399231_10205805173071375_826537573_n
Troy

「奇蹟只發生在過程中,什麼事都不做的人,一輩子也別奢望遇到奇蹟。」

海洋音樂祭 -如果真的喜歡音樂,就該用行動去做點什麼吧?

「實地去做」這件事情,也促成了我與海洋音樂祭合作的機緣。我覺得海洋音樂祭是個有「正面存在價值」的活動,它被民眾認同、有足夠力量的後盾與曝光度,海祭可能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有能力帶領樂團新秀更上一層樓的音樂活動,蘇打綠、陳綺貞、旺福、Trash、拳樂團、盧廣仲…,真的有太多在海祭直接、間接被發掘的案例,這個優勢對樂團來說相當珍貴。




海洋音樂祭

我跟海洋音樂祭的關係要分好幾段不同的心境來分享。在海洋音樂祭我扮演過很多角色,包括觀眾、贊助商、攤商、現場搖滾報執筆還有活動文宣文字工作,剛上大學的時候,海洋音樂祭還是角頭音樂主辦,當時樂團人都覺得海洋音樂祭是全台灣最屌的音樂活動,之後角頭在海祭失勢,活動引起樂團圈的一陣韃伐,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但再激烈的反彈都不會改變一個事實,就是海洋音樂祭是個受到許多民眾歡迎而且是幾乎不可能消失的活動。所以我想,如果是熱愛音樂想要追求改變的人,或許要用行動促使它往對的方向繼續前進,才是更好的方法吧!於是我跟《挺音樂誌》的夥伴寫了份企劃書去爭取合作機會,2010 年我們成為海洋音樂祭的贊助商,2011 年起我開始負責海洋音樂祭的宣傳品文字工作,也獲得與政府和承辦單位面對面溝通並更直接參與海祭的機會,但我想只有我一個人是不夠的,未來我希望能有更多熱愛音樂的朋友能把握機會加入海祭或類似活動的幕後工作,讓影響力變得更大。

2015 海洋音樂祭入圍樂團:

再談到大家都存疑的過度商業化,海洋音樂祭承辦單位靠的是市政府的預算加上自籌贊助去執行這個標案,自籌額滿還要回饋給市政府,而且還不能售票,如果活動臨時喊停還會有額外損失,並非謠傳所言穩賺不賠的活動。況且身為海祭的文宣執筆,我看見所有參與的人都得到了應得的報酬,寫文案的有合理稿費、評審有合理評審費、樂團無論大小都有演出費或車馬費,即使有損失也是承辦自行吸收不會轉嫁樂團或廠商,這是我認為海祭另一件值得支持的事情,也許還有很大改進空間,但放眼國內諸多音樂祭,能做到這樣程度的活動,我想應該也不多了吧!

搖滾鐵玫瑰 -競賽與傳承的分進合擊

除了海洋音樂祭,我也參與過許多評審工作,包括今年才剛結束的鐵玫瑰搖滾熱音賞。

搖滾鐵玫瑰熱音賞

面對群眾對比賽公平與否的討論,身為評審我覺得我們各有專長與著眼點,交叉考量的複雜程度真的只有坐在評審席上才能體會,特別是這類混合各類曲風的激烈賽程。評審除了要評比作品的完成度、音樂性與流暢度,還得審視樂團對曲風的掌握與文化創新,甚至是樂團對自己編制的創新,並斟酌現場表演和觀眾的反應來給分,畢竟樂團最後要面對的並不只是評審群,還得說服廣大的觀眾群。而對於老是無法擠進決賽深感不滿的樂團,我會希望樂團重新審視自己有沒有把表演做好做滿做到位,有沒有花時間精神去修辭編曲改進作品,花成本去經營並豐富自己的演出質感,有沒有展現強烈企圖贏得這場比賽與觀眾的心,如果都沒有,你又憑什麼覺得自己應該要勝出這場比賽呢?

桃園鐵玫瑰精華記錄:

在鐵玫瑰除了評審,我也擔任訪談撰稿的文字紀錄。我覺得鐵玫瑰活動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傳承」。誠如這次鐵玫瑰音樂講堂的總監薛忠銘製作人所言,「傳承」在中國、美國、歐洲各地都有在做,但在台灣卻常被忽視,雖然說鐵玫瑰講堂只是 20 堂短期講座,但我覺得政府願意釋出經費與資源,提供場地並聘請資深業界精英當老師來傳承經驗,就是個好的開始。而關於樂團間的傳承,讓我想起以前訪問 SUGIZO 或雅 -miyavi-,他們會卸下自己的光環,細細分享自己小時候曾經擔任某些樂團的技師,分享跟著巡迴幫忙扛樂器的回憶,分享前輩在台上表演後輩就要在外面幫忙賣 CD 與周邊的日子,分享如何透過實地經歷來學習經營樂團的方法。

如此不害羞隱瞞自己也曾當過小人物接受傳承的心態,能這樣自然如呼吸般的討論自己所受的恩惠與傳承,或許也很值得台灣樂團省思與效法。

雅 -miyavi- 現在是國際巨星:

要成為更好的樂團 生命中不能只剩下創作

我最近看了一部日劇叫《小希的洋菓子》,其中有一集在討論學習製作蛋糕的歷程上,大家為了讓自己的技術更上層樓做了什麼事,小希以為大家都是努力的精進技巧,但沒想到享受生活開拓眼界竟然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竅門。

這讓我想到台灣樂團目前的處境,也許是我們的收入太少,又或是台灣文化太刻苦勤儉,我們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辛勞之餘最後卻放棄了我們追求的「更好的生活」。許多音樂人把自己埋在地下室、練團室,關在家裡狂練技巧,甚至變成在追求媒體塑造給偶像的「睡在沙發上」、「吃泡麵也要創作」的虛幻形象,反而忽略了對環境與生活的情感,更忘了何謂活著的感覺。





生命中如果只剩下創作卻失去感受,這樣要如何寫出更好的作品呢?

再來是「經營」與「管理」,有些樂團似乎很排斥「錢」「行銷」與「經營」。現在的樂團大多自主經營,變的更像是樂手間的合夥生意,但做生意不能只是量產商品,所以除了創作音樂之外,還得思考宣傳行銷、對外形象、商品設計、通路甚至合作企劃,如何「經營」就變的很重要。雖然這是題外話,但希望團長們可以花點時間去研究一下相關的文章。

何不一起拓展民眾對音樂的想像?

我想不會有人否認,要聽的懂音樂,至少你得懂一點樂器。

2011年《挺音樂誌》去沖繩採訪,發現了一個微妙的現象,沖繩有一種簡單易懂的傳統樂器叫三味線,據說在沖繩,成年男子如果不會彈三味線,是會讓家族蒙羞的。所以他們男女老幼都會彈三味線,那霸甚至還有三味線的 Live House,我們隨行的夥伴甚至還在專賣店買到了一把用罐子改裝成的三味線,聲音一樣很出色。

來自沖繩的樂團 Orange Range,經常將三味線融入音樂裡:

台灣沒有這樣結構單純簡單易學的傳統樂器嗎?還是說我們其實有,只是我們視而不見?又或是我們想像不到我們其實也有這樣的樂器可以作為基礎教育之用呢?

小室哲哉

除此之外,關於拓展民眾對音樂的想像,我覺得天團名人可能也得貢獻一點力量。例如我小時候很喜歡小室哲哉,只要他的訪問或自傳我都會去看,這位百萬製作人很樂於分享他以前聽的音樂或喜歡的樂團,像是 Deep Purple、Led Zeppelin,我也是從那些訪問裡面認識 David Bowie,進而理解小室哲哉音樂的脈絡,接著透過他介紹的音樂人又認識了其他的音樂。

所以我希望樂團或音樂人,能夠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將好的音樂文化與想法傳承下去,即使你覺得自己只能影響一個人也無妨,就放手去做看看,畢竟「奇蹟只發生在過程中,什麼事都不做的人,一輩子也別奢望遇到奇蹟!」


Troy 在台灣的音樂產業中,扮演過許許多多的角色,不管是做雜誌,還是到目前的文創產業,都能讓人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熱情。台灣的音樂文化雖然目前遇到很多問題,但如果能從樂團本身慢慢做起,音樂相關人才願意進入產業內提供想法,台灣的音樂環境說不定會開始逐漸提升。

Troy Zhao 趙竹涵 粉絲專頁

 

文 / Krist, Jhen
採訪 / RoxyRocker 採訪團隊
攝影 / 李竺潔

ROXY 官方 LINE 帳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