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Works 被埋沒的 90 年代獨立好團-Nada Surf

被埋沒的 90 年代獨立好團-Nada Surf

2814
0
Nada Surf

成軍於 1992 年的美國獨立樂團 Nada Surf,或許很多朋友們會覺得有點陌生;不過這個出道至今已經發了八張專輯的樂團,其實已經不能算是新團,更有人稱呼他們是資深的獨立樂團。Nada Surf 一直沒能大紅的原因,一來是 90 年代太多優秀的樂團和音樂人,與這些人相比,Nada Surf 似乎也就慢慢被掩蓋掉光彩;再來就是他們不太順遂的發片之路,沒能讓唱片公司幫樂團做好的 promo,也讓 Nada Surf 的音樂路始終載浮載沉。不過喜歡他們音樂風格的絕對大有人在;在維也納大學甚至還有英美語言研究所的博士生,專門寫了一篇探討 Nada Surf 歌詞觀點的論文。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 Nada Surf,以及他們過去的好音樂。

首先最耐人尋味的,應該算是樂團名稱;主唱 Matthew Caws 在解釋這個名字時就說得很玄,他表示「Nada Surf」這一句其實遠超過實質上的意義,代表的不是衝浪,而是一種在腦海內或想像力中迷失的狀態。就像他自己在聽音樂的時候,偶爾也會聽到出神,彷彿心理上暫時從現實中逃脫。

1996 年,樂團在經過僅僅 19 天的錄音後製,於 Elektra 唱片公司發行了第一張專輯《High/Low》。專輯首波主打單曲〈Popular〉成為那年的夏季國歌,在美國幾乎每個人都會拿來唱上一段,歌曲MV也大有學問,內容充滿 90 年代當時的一些經典影視、音樂畫面。

不過〈Popular〉的運氣似乎沒延續到下一張單曲。Nada Surf 之後的第二張單曲,並未受到太多電台的青睞,心急的 Elektra 唱片公司,便要求樂團趕緊進音樂室錄另一張能紅起來的歌曲;這個舉動彷彿預言著雙方合作關係的瓦解。1998 年,樂團再度發行第二張專輯《The Proximity Effect》,但 Elektra 唱片公司始終認為這張專輯裡沒有一首歌可以拿來放在電台裡播,他們要的是像〈Popular〉,那種可以讓大家一起琅琅上口的歌曲。

Nada Surf 最終厭倦唱片公司這種過度商業化的態度,與 Elektra 終止了合約;而這個動作影響他們最深的,莫過於《The Proximity Effect》最後未在美國當地發行,還差一點讓他們的歐洲巡迴演唱會泡湯,幸好這張專輯在歐洲還是順利發行。

或許是音樂之路有點太顛簸,1999 年至 2002 年期間,團員們其實手邊都有著一份正職的工作;主唱 Matthew Caws 在紐約布魯克林一間名叫「Earwax」的唱片行工作,他熱愛唱片行工作的程度,已經到乾脆自己直接來開家唱片公司。他曾說:「我時常在幻想自己哪天能來開一間唱片公司,但不是只單獨發行樂團的專輯而已,那樣太花時間了!我希望在保有這間唱片公司時,還能兼顧到我的創作以及和樂團間的互動。自從《The Proximity Effect》專輯事件發生後,我就不想再去碰那些商業面的東西了。」至於鼓手 Ira Elliot 則是參與其他歌手在鼓或吉他的音樂錄製。

接著在 2002 年,他們發行專輯《Let Go》,當時還一度和紅透半邊天的搖滾小天后 Avril Lavigne 的專輯撞名,對此 Matthew Caws 笑說:「我不怕用 Let Go 這名字!早在她走紅的時候,我們的專輯就已經成形了;但最後還是決定用這個名稱。Let Go 是再普通不過的狀態用詞,應該不會帶來什麼利益上的衝突。」

《Let Go》這張專輯某種方面來看,像是樂團終於熬出頭;因為專輯這首歌〈Inside of Love〉,不但讓人想起 Coldplay 早期在〈Yellow〉的調調,也被美國電視公司廣泛使用在戲劇裡。專輯中最為人熟知的歌曲應該就是《How I Met Your Mother》和《Hawaii Five-0》等。

至於他們後來在 2010 年則是發行了一張翻唱專輯《If I Had a Hi-Fi》,內容是樂團翻唱他們所喜愛的歌手作品,包括 Depeche Mode 的〈Enjoy the Silence〉、The Go-Betweens 的〈Love Goes On!〉,以及 Kate Bush 的〈Love and Anger〉等歌曲,並且由 Matthew Caws 所開的唱片公司 Mardev 所發行。當時,密沃斯基的噪音搖滾樂團 IfIHadAHifi 還特別反其道而行,將他們的 2012 年專輯命名為《Nada Surf EP+3》。

音樂模式穩定之後,Nada Surf 幾乎是以兩至三年的速度發行專輯,繼他們上張專輯後,在今年似乎也有新的音樂會和大家見面。不過不管怎樣,Nada Surf 或許仍舊還會是音樂老饕們鍾愛的獨立樂團之一,正因為他們和主流音樂不怎麼有緣,反倒是一直保持著那份音樂上的純真和慢調。

 

文:Ami.W

資料 & 圖片來源:InMusicWeTrust/ParadigmTalentAgency/WhenTheGramophoneR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