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台灣掀起不少披頭四熱潮,他們的經典歌曲只要一出現,總是能勾起許多人的回憶,喚起對他們的熱愛!滾石雜誌在之前也特別選出100首Beatles的經典好歌,不管你是喜歡他們音樂的狂熱粉絲;或是純粹對Beatles感到好奇等,都可以在這個經典歌曲名單裡,找到你喜歡的披頭四音樂!而Beatles影響後世深遠,當然也擁有不少知名音樂人粉絲!英國創作歌手Elvis Costello就特別記錄下他是如何接觸到Beatles的音樂、追星,以及他對Beatles創作的一些想法。
「我第一次聽到Beatles的歌是在9歲的時候。那時候我常在英格蘭的默西賽德郡度過我的假日,當地的一個女孩某天就塞給我一張品質很差的Beatles宣傳照,照片後面還有四位團員潦草的簽名字跡。這是他們還沒去美國前,約1962年或1963年發生的事情!照片的狀況真的很糟,而Beatles看起來感覺還是很嫩的樣子;Ringo的髮型還沒變成拖把頭,反而是把頭髮稍微有點往旁邊梳!」
「但其實我根本不在乎他們造型如何,對我而言他們就是一個真正的樂團。有趣的是,他們在利物浦的親朋好友全都以Beatles的誕生為榮;在他們出現之前,英格蘭北部的娛樂業過去清一色都是喜劇演員的天下!Beatles當時錄製唱片的公司Parlophone,就是專門在做喜劇的一家公司。或許他們慧眼獨具,早已看出Beatles能給公司帶來一股嶄新的風潮!」
「Beatles在全球掀起熱潮時,我剛好趕上這批風潮!當時他們的照片,我可是一張都沒錯過;還把錢特別省下來,只為了要買他們的單曲和EP。有關Beatles的新聞,當時在世界各地則是一直不斷地播出!雖然他們不是形成類似風潮的第一人,但他們的成就,確實可媲美Charlie Chaplin、Brigitte Bardot 以及Elvis Presley。Beatles的每一張專輯都是驚奇!和Rolling Stones狂熱的R&B曲風比起來,Beatles的音樂聽起來似乎並沒有多大的不同;因為他們早已吸收了Buddy Holly、Everly Brothers 以及Chuck Berry的創作精華,但是團員們還能將原有的東西加以編排,自己再寫出獨樹一格的作品。」
「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是非常出色的音樂創作人;Paul McCartney無論在過去或現在,始終都是大師級的音樂人。George Harrison也不是屬於那種狂放和隨興來段solo彈奏的吉他手,但你幾乎都可以哼上幾首他的作品。最重要的是,Beatles團員們一直都相當合作無間!Ringo Starr的鼓技是如此特別,放眼當代似乎沒有任何人能夠仿效。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也是很棒的歌手,作為音樂創作者,他們和George Harrison都具有極高的詞曲標準,例如歌曲〈Ask Me Why〉或是B面單曲〈Things We Said Today〉。另外像只以單曲模式發行的〈Paperback Writer〉(B面單曲〈Rain〉)或〈Penny Lane〉(B面單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也都是很好的作品。這些單曲還都是完全獨立發行,並非是用來做為發行專輯前的預告。之後他們的創作日趨成熟,例如寫出有著成人愛情故事的〈Norwegian Wood〉,訴說著愛情腐壞的另一面。他們總是能在流行音樂歌詞的架構下,衍伸出更多的弦外之音」
「他們也是第一個勇於將聽覺實驗應用在音樂創作上的樂團,並非單純僅是噱頭而已。現今我們看似稀鬆平常的音效設計,在當時可是錄音師Geoff Emerick為了符合樂團需求所做的發明。在Beatles之前,也不是沒有人做實驗音效,卻無人能和Beatles一樣,在實驗和搖滾樂間取得平衡。就像〈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的開頭,就足以影響日後Motown,一直到Jimi Hendrix的音樂。」
「我最喜歡的披頭四專輯就是《Rubber Soul》和《Revolver》。在這兩張專輯裡你可以聽到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例如R&B、Bob Dylan般的音樂、迷幻音樂等,而且歷久不衰。當你聽《Revolver》的時候,那又是完全截然不同的感受!而且在這張專輯背後封面的照片上,四位團員在室內戴著墨鏡也就算了,竟然連正眼也不看照相機一下!專輯本身的音樂是既奇特又鮮明。如果要我從這些專輯選一首最愛的歌曲,那會是〈And Your Bird Can Sing〉...不對...是〈Girl〉...錯了...應該是〈For No One〉...接著會一直呈現這樣的狀況。」
「他們解散前的最後一張專輯《Let It Be》,是張出色且風格不一的作品。我想每個樂團多少都會面臨到個人野心出現和團員意志薄弱的時候,不過Beatles則是將這份感受運用在表演上,創造出許多優秀的演出。記得有次我還去萊斯特廣場看他們在1970年發行的電影《Let It Be》,散場時我總有種說不出的悲傷感。」
「最近有人丟給我一個關於Beatles的新聞紀錄片,內容記載著團員們在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之後,他們快樂和機智的一面是如何迅速地隨著時間被消磨掉。在早期的片段裡,可以看到Paul McCartney向記者預言,Beatles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的艾德蘇利文秀,他還指著攝影機說:『這不正是他嗎?嗨!艾德,還有艾德太太。』-Ringo還補上一句:『和艾德先生!』。看似老練的對白,卻是十足的即興演出。
過了一年後,他們為了Beatles的最後一場演唱會,現身於洛杉磯的記者會上。四位團員西裝扮相的活力模樣早已成過去式,面對現場記者一連串充滿挑釁的提問,Beatles們個個顯得面容憔悴和光芒黯淡。」
「過去有人曾在時代雜誌的評論文章上,指稱歌曲〈Day Tripper〉寫的是關於妓女的故事;〈Norwegian Wood〉則是暗指女同志。Paul McCartney對此則是打趣回應道:『我們當時正是試著要寫些關於妓女和女同志的歌!』-此話一出引來不少笑聲,但同時Paul McCartney也低聲說了一句:『可以了。』-試圖要結束這類型的話題,但事實上,Beatles的音樂對後世的影響才正要開始。」
「有一陣子『Beatlesque』這個詞一直出現在音樂界中,你可以在美國歌手Harry Nilsson的音樂裡聽到;也可以在Prince的專輯《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E.L.O和Crowded House的幾隻暢銷單曲,以及Ron Sexsmith的抒情歌裡聽到。你也可以聽到Kurt Cobain也是聽著Beatles的歌曲,再融合他自己特有的龐克和金屬音樂元素,而有今日之成就。其餘像是Knickerbockers樂團的〈Lies〉、Flamin’ Groovies樂團的〈Shake Some Action〉,也一樣深受Beatles的影響。至於他們的《White》專輯,則是讓音樂人OutKast、Radiohead、Green Day、Joanna Newsom以此做為基底,更加多元性地擴展他們獨自的創作風格。」
「而我也必須承認,自己也向Beatles的音樂學了幾招!不過在90年代期間,我和Paul McCartney共同創作了12首歌,還斗膽地和他提到:他在創作裡使用太多Beatles的招牌和聲。最後他在Wings和個人的音樂計劃裡,再度展現新的創作風格,真的是讓人覺得相當不可思議!」
「1999年,距離他當時的妻子Linda McCartney才剛過世不久,Paul就為她辦了一場演唱會,活動則是由歌手Chrissie Hynde所統籌。在排練的時候,我和Paul正在唱一首Ricky Nelson歌曲的和聲部分,接著他決定下一首歌要唱的是〈All My Loving〉。我聽到後便問他:『需要我加入你嗎?』-他則是回答:『好啊!來試試看吧!』-〈All My Loving〉是Paul還沒遇見Linda前所寫的作品,當我們在排練這首歌時,現場氣氛免不了一陣哀傷。」
Close your eyes and I’ll kiss you
Tomorrow I’ll miss you
Remember I’ll always be true.
「但等到表演正式開始,整個狀況卻是完全不一樣!當Paul開始唱了〈All My Loving〉後,群眾的情緒變得非常激昂,幾近把音樂都給掩蓋掉了!雖然現場情況很熱鬧,但同樣也存在著些許尷尬的氣氛。」
「在那個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為何Beatles最終決定停止任何現場表演;因為Beatles的作品早已不屬於他們,而是屬於全世界每一個人。」
100.〈Hello, Goodbye〉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7年10月2日、19日、25日;11月2日
發行時間:1967年11月27日
連續11週冠軍
McCartney向來都沒提到這首不斷出現Hello、Goodbye字眼的歌曲,是他最具意義深遠的創作時刻。「這首歌講的是兩個互相對立的狀態,只是我的部分是占了比較多正面的提倡。」 Paul說道。Brian Epstein的助理Alistair Taylor回憶起McCartney當初只是想藉由這首歌,向他示範如何寫歌。「Paul有一個手工製的舊腳踏式風琴,他叫我隨便彈一個音,然後他會跟著做一樣的動作。只要他喊一個字,我就得跟著講相反的字;而Paul會開始起頭一段旋律。他先講了『Black』,我回他『White』,之後就是『Yes』、『No』、『Hello』『Goodbye』。」-雖然這首歌在美國蟬聯3個禮拜冠軍寶座;在英國則是7個禮拜,但Lennon顯然對這首歌不太滿意!他說道:「〈I Am the Walrus〉竟然還是〈Hello, Goodbye〉的B面單曲!你能相信嗎?」
99.〈Yes It Is〉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5年2月16日、19日、25日;11月2日
發行時間:1965年4月19日
連續4週在排行榜第46名(B面單曲)
當Lennon提到早期的一些作品,他則是不大喜歡〈Yes It Is〉。Lennon表示這首歌是他試著改寫〈This Boy〉,卻沒成功的曲子。不過〈Yes It Is〉確實和〈This Boy〉一樣,有著複雜度像Smokey Robinson和Miracles的三部和聲,讓Lennon、McCartney和Harrison展現出多元的聲音技巧。
歌詞的部分,John Lennon在1965年後展現出他直言不諱地寫詞創作,例如他的驕傲是來自於終於能對一段逝去的愛情放手。Paul McCartney倒是喜歡〈Yes It Is〉這首歌,他說道:「這是John寫的相當優美的作品,抒情歌一向都不是他會去寫的東西。當時是我和他一起寫這首歌,但創作靈感是來自於John。」George Harrison在〈Yes It Is〉裡的吉他部分使用了最早期的吉他效果器,再增加一些緩慢的啜泣音之餘,也能出現類似電吉他的音效,創作出猶如納什維爾風格般的旋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3x_HJolQk
98.〈Long, Long, Long〉
主要創作人:Harrison
錄製時間:1968年10月7日至9日
發行時間:1968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看〈Long, Long, Long〉的歌詞:「How I want you/How I love you/You know that I need you」,感覺像是首情歌!但事實上George Harrison的創作主題是出自於他對上帝的愛。他曾在1969年表示自己相信「If there’s a God, we must see him」這樣的說法。George Harrison還參考了Bob Dylan的歌曲〈Sad-Eyed Lady of the Lowlands〉,以及歌曲的和弦彈奏方式。儘管Lennon在早期曾公然表示自己欣賞Bob Dylan的創作,但真正引用Dylan哲學的反而是Harrison。Tom Petty曾向Rolling Stone雜誌表示,George Harrison引用Bob Dylan的話就像人們愛拿聖經當比喻。在《White》專輯發行不久後,Harrison還在紐約烏茲塔克與Bob Dylan和樂團團員共度感恩節。他和Dylan共同寫的歌曲〈I’d Have You Anytime〉,成為他個人首張專輯《All Things Must Pass》的第一首歌,也奠定兩人友好的關係。
97.〈All I’ve Got to Do〉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3年9月11日
發行時間:1964年1月20日
未發行單曲
Paul McCartney曾說過:「Smokey Robinson在我們眼中就像是上帝般的存在!」,而這從他們的第二張專輯《With the Beatles》就能聽得出來。Beatles在專輯裡翻唱了Smokey Robinson的歌曲〈You Really Got a Hold on Me〉;而〈Not a Second Time〉、〈All I’ve Got to Do〉則是John Lennon試著模仿Smokey Robinson所唱的歌曲。〈All I’ve Got to Do〉裡略帶悲傷的歌聲,算是Beatles創作初期中相當深情的歌曲之一;而Lennon在間奏時逐漸飆高的嗓音,讓人想起Miracles的歌曲〈(You Can) Depend on Me〉。即使Beatles在解散後,Smokey Robinson對他們的影響依舊深遠。例如在70年代,George Harrison就寫了歌曲〈Pure Smokey〉;而John Lennon則是表示自己在製作專輯《Double Fantasy》時,仍然想要像Smokey Robinson般那樣唱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SaUeSqn-Y
- 〈Within You Without You〉
主要創作人:Harrison
錄製時間:1967年3月15日、22日,4月3日、4日
發行時間:1967年6月2日
未發行單曲
自從在1965年製作《Help!》專輯中第一次遇見西塔琴後,George Harrison一直為之著迷不已;後來到了1966年,他才正式到印度向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ar拜師學藝。當時George Harrison每天都練習彈八個小時的西塔琴,他對音樂的熱情,也讓Ravi Shankar印象深刻。〈Within You Without You〉就是他學成後的第一個作品;他在這首歌裡不僅用到西塔琴的11根共鳴弦,還加入了其他印度當地樂器,整首歌猶如是對靈性的感召。John Lennon提到這首歌時曾說道:「這是George的作品裡頭我相當喜歡的歌曲之一,他的思想和音樂是如此清澈,並將之合而為一。」而George Harrison也將印度的精神思想和音樂,大量地運用在他的個人專輯《All Things Must Pass》上。在1968年他曾向滾石雜誌說過:「我至始至終都相信,印度音樂是當今這世上最偉大的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P10hDKH7k
- 〈Any Time at All〉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4年6月2日
發行時間:1964年7月20日
未發行單曲
從〈Any Time at All〉可以聽出Beatles們向心目中的偶像,美國歌手Buddy Holly的音樂學到不少。這首歌有著Buddy Holly的招牌音樂風格:急促的吉他聲、直言不諱的歌詞,以及帶著迫切情感的歌聲。歌詞「Call me tonight, and I’ll come to you」,聽得出John Lennon直接唱出自己的急性子,表示願意一天24小時的對女孩獻殷勤。不過這首可能連Buddy Holly都感到驕傲的曲子,John Lennon本人倒是不太滿意,只說這首歌是改寫〈It Won’t Be Long〉後的成品。
如果你聽這首歌時會有種很趕的感覺,你的直覺一點都沒錯!這首歌的錄製時間是在《A Hard Day’s Night》專輯製作的最後一天,之後他們就要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巡迴演唱會。不幸的是,在錄完〈Any Time at All〉的當天早上,Ringo就因為扁桃腺炎與咽喉炎的關係,退出巡迴演唱會,所以團員們在當時是帶著代打鼓手前往丹麥。〈Any Time at All〉也使用到George Martin在〈A Hard Day’s Night〉用過的技巧,就是跟著George Harrsion的吉他聲,輕輕地用鋼琴一節一節的重複彈奏;時至今日,這首歌仍然是許多樂迷相當喜愛的一首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1qm_Gjmt64
- 〈You Won’t See Me〉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5年11月11日
發行時間:1965年12月6日
未發行單曲
在1965年11月11日的晚上,當時Beatles個個都陷入了困境:主因是《Rubber Soul》專輯製作期限在即,他們還得再錄三首歌,才能把專輯結束掉;而Paul McCartney和當時的女友Jane Asher也出現了不愉快,他對於演員女友為了要加入Old Vic劇場公司,而要搬往布里斯托的決定感到相當不滿!於是他將這份情緒,用他含蓄又挖苦的方式,放進了〈You Won’t See Me〉的歌詞裡:「Time after time, you refuse to even listen/I wouldn’t mind if I knew what I was missing」。
雖然歌詞是帶著不滿的情緒在,不過歌曲本身給人輕快的氛圍。整個旋律、貝斯部分,以及Ringo別出心裁的鼓聲,無疑是向Four Tops樂團的〈I Can’t Help Myself〉致敬。Paul McCartney後來曾表示,這首歌有種James Jamerson 調調,是首非常具有摩城音樂感的作品。當時Beatles因為時間緊迫,只花了兩次錄音便完成這首歌。
- 〈Sexy Sadie〉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8年7月19日、24日,8月13日、21日
發行時間:1968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John Lennon當時和Beatles團員們正在印度瑞詩凱施鎮與Maharishi Mahesh Yogi大師一起修行,當他知道Maharishi疑似和女學員有醜聞時,他突然決定離開瑞詩凱施;〈Sexy Sadie〉就是當時他和Harrison在離開小鎮時,針對這位大師所寫的譴責歌曲。他之後告訴滾石雜誌當Maharishi詢問兩人為何離開,他曾回答:「如果你這麼無所不知,那你應該知道理由!」
〈Sexy Sadie〉的歌名原本稱為Maharishi,歌詞的內容也比現在聽到的版本情緒更激烈:「You little twat/Who the fuck do you think you are?」;後來在Harrison的建議下,Lennon才將歌名改為〈Sexy Sadie〉。另外兩名團員對於這首歌的創作完全一無所知,McCartney就曾說:「John對於這個性醜聞的反應有點好笑!」-不過Harrison則是否認Maharishi有性醜聞這項說法:「那裡有點太中規中矩了!在瑞詩凱施有很多事情發生,絕大部分應該都是我們造成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J8Md4yCXo
- 〈Dig a Pony〉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9年1月22日、24日、28日、30日,2月5日
發行時間:1970年5月18日
未發行單曲
當時團員們是在屋頂演唱會上錄製這首歌,現場還有助手舉著歌詞替Lennon提詞。只見Lennon唱著「I roll a stoney/Well, you can imitate everyone you know,」,但歌詞部分,第一個說法是沒有其他意思;因為他在1980年曾說〈Dig a Pony〉只是一團垃圾罷了!也有一說是針對他們當時在英國的頭號敵人-Rolling Stones。Lennon和McCartney曾在1964年為滾石樂團寫下第二張單曲〈I Wanna Be Your Man〉(但是Lennon隨後又挖苦表示:「我們才不會給他們寫什麼好作品!」);而Keith Richards和Lennon在1968年晚期的滾石樂團《Rock and Roll Circus》演唱會上也曾一起表演。Lennon在1970年的滾石雜誌專訪上,曾這麼說道:「我很想把我們的專輯和滾石作的專輯,在兩個月之後都拿來逐一比對;每次只要是我們做過的東西,Mick就會依樣畫葫蘆!他們在音樂創作和影響力上,跟我們比永遠都不會是在相同的水平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2JPaCc0i0
- 〈Every Little Thing〉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4年9月29日、30日
發行時間:1965年6月14日
未發行單曲
這首情感豐沛的歌曲,靈感來源是來自Paul McCartney與時任女友Jane Asher的感情關係,歌詞充滿著愛的誓言,並且大放閃光!當時McCartney人在倫敦和Jane Asher以及她的家人一起聚會,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歌後,則是和Lennon在大西洋城做整首歌的收尾。之後McCartney曾表示這首歌相當讓人朗朗上口,但並非他心中所想的作品。「這首歌就像我大部分的作品,只是試著做下一張單曲罷了!」McCartney說道。「但卻變成了專輯裡的歌曲。」
他們在兩天的錄製時間裡一共錄了9次,其中一個被刪掉的版本還笑場不斷!最後的成品,就變成現在我們聽到的:有著早期Beatles創作驟變的風格、情感真摯又屬於中板的〈Every Little Thing〉。雖然寫的人是Paul McCartney,但是唱的人反而是John Lennon!再加上Ringo在副歌中間的鳴鼓,更顯得錦上添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hepv-2cy4
-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9年1月26日、31日,1970年4月1日
發行時間:1970年5月11日
連續10周排行榜冠軍
Paul McCartney當初在寫〈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時,正逢團員們逐漸開始失控起來的時候。在1969年初期,財務問題和創作靈感匱乏一直壓得樂團喘不過氣來。Lennon甚至向其他人表明自己要退出Beatles,Ringo則是已經終止一切活動;而Harrison和McCartney也已經接連消失了好幾個星期。McCartney說:「〈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是首令人難過的作品,講述的是一種各方面都遙不可及的狀態。整個情況讓我有點動彈不得,甚至有種快被逼瘋的感受。」
在正式錄音後過了幾個月,Paul McCartney卻意外收到來自製作人Phil Spector一個無禮的驚喜。Phil Spector在收到Lennon給的帶子後,將之重新編改,加上了弦樂與合唱。錄音師Geoff Emerick回憶道:「Paul的專輯在未經他本人允許之下,就有人將帶子重新配音,那對他來說是種侮辱。」過了不久,情況變得更加棘手;最後在1970年4月,McCartney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正式宣告Beatles時代的終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zEE6aaSkw
- 〈Good Day Sunshine〉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6年6月8日、9日
發行時間:1966年8月8日
未發行單曲
〈Good Day Sunshine〉是在某個炎熱的夏日午後,McCartney試著想寫出猶如美國樂團Lovin’ Spoonful的歌曲《Daydream》般的作品。他說:「那張專輯我們都很喜歡。」
這首歌還用到George Martin相當精緻的錄音室器材,其功能是可以用不同帶速錄製歌曲的特定橋段。儘管McCartney是負責這首歌的鋼琴部分,不過George Martin畢竟是曾為Beatles錄製過許多歌曲且經驗老道的鍵盤手,則是負責第二段主歌前,那漸慢的酒吧爵士樂鋼琴演奏。
儘管這首編排分明的〈Good Day Sunshine〉是George Martin運用錄音室器材操縱帶子後的創作;不過他在Beatles音樂上使用的錄音科技,無疑是在《Revolver》專輯和接下來的作品上的一大成就。 「George Martin是個極具實驗精神的成年人」McCartney說。
- 〈Rain〉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6年4月14日、16日
發行時間:1966年5月30日
連續7週排行榜第23名(B面單曲)
〈Rain〉這首歌是Lennon看似無傷大雅的作品,他曾說:「人們老愛抱怨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天氣罷了!」-〈Rain〉發行時僅距幾個月的時間,就有了《Revolver》專輯;做為〈Paperback Writer〉的B面單曲,這首歌則是Beatles首度對外公開自己的LSD體驗。他們把這份經驗放在音樂裡,有著吟誦般的合唱、McCartney直率且具主導性的貝斯彈奏、Ringo 出色的鼓技,以及超出常理的歌詞-「I can show you, can you hear me?」,彷彿Lennon已經進入藥物的迷幻世界。不過這超然的成果純粹是出自一則偶發事件:當Lennon整個人已經呈現飄飄然狀態時,正好在用自家的錄音機處理一段粗糙的混音,卻不小心用錯方向!當時他一聽到帶子播出相反的聲音,對此相當著迷不已!並強烈要求將這樣的東西放在淡出的音效裡。Geoff Emerick就曾寫下:「自此之後,《Revolver》專輯裡所有加錄過音效的歌,我們都得像正常播放一樣,試著再將它們倒轉播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5Gz51e5jI
- 〈Love Me Do〉
創作人:McCartney-Lennon
錄製時間:1962年9月11日
發行時間:1964年4月27日
連續14週排行榜冠軍
〈Love Me Do〉不僅是Beatles的首張單曲,也是Lennon和McCartney首次共同譜寫的歌曲。在1958年時兩人都還很年輕,純粹就是在筆記本上寫歌,內頁上頭總是標註著「另一首Lennon-McCartney作品」;然後幻想著將來哪天能夠成為大明星!〈Love Me Do〉在1962年10月成為Beatles在英國的出道單曲,B面單曲則是〈P.S. I Love You〉。對於來自Liverpool的Beatles,單曲成績在排行榜第17名其實並不算太差!不過隨著美國的披頭狂熱爆發,這首在美國則是一路衝上排行榜冠軍寶座。
Beatles最早期的〈Love Me Do〉版本是在向George Martin試唱的時候,當時的鼓手還是Pete Best;後來Martin要求團員們和雇用的鼓手,以及Ringo再重錄一遍〈Love Me Do〉,而當時Martin是讓Ringo擔任打鈴鼓的角色。「Ringo始終因為這件事情不肯原諒我;不過我已經向他正式道過歉了!」Martin笑著說。George Martin也在這首歌裡加入了Lennon的口琴吹奏;McCartney曾回憶道:「John一直希望哪天如果被關進監牢,能秀上一段他吹口琴的才藝。」
- 〈Lady Madonna〉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8年2月3日、6日
發行時間:1968年3月18日
連續11週排行榜第4名
〈Lady Madonna〉是McCartney用愛爾蘭天主教徒的意象,向出身於工人階級的女性致敬的一首歌。歌詞從一開始的聖母瑪麗亞,一路提到工人階級的婦女,寫的正是利物浦當地許多女性的生活寫照。McCartney曾說:「因為利物浦和愛爾蘭有著地緣關係,因此在那裏有很多人是天主教徒。」歌詞裡提到的Madonna有著Eleanor Rigby的堅忍性格,也有著猶如〈Let It Be〉裡Mother Mary的溫柔。
在旋律上,〈Lady Madonna〉也受到美國鋼琴家Fats Domino般,紐奧良式的輕快鋼琴彈奏啟發;當時McCartney試著要寫些布魯斯調調的鋼琴創作,於是就出現這個被他稱之為「Fats Domino風格」的音樂。〈Lady Madonna〉其音樂還帶點薩克斯風的吹奏,是首十足向紐奧良節奏藍調致敬的歌曲。Fats Domino在〈Lady Madonna〉發行了幾個月後,便發行他自己翻唱的版本;成為他音樂生涯最後一支上百大排行榜的單曲。
- 〈Back in the USSR〉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8年8月22日、23日
發行時間:1968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Back in the USSR〉是Beatles著名白色專輯裡的第一首歌,而這首歌的出現,竟是來自某位美國樂團明星的惡搞!在1968年2月,McCartney和Beach Boys 主唱Mike Love一起去了印度,當時McCartney改編了Chuck Berry的作品〈Back in the U.S.A〉,並將這首歌彈給Mike Love聽。Mike Love建議McCartney可將歌裡加州女孩的身分,套用在蘇聯女性身上;於是在5月的時候,McCartney就大致完成了〈Back in the USSR〉的demo帶。
不過當Beatles在8月22日那天要進行專輯版本的錄製時,團員們一度還在爭吵當中!起因是McCartney對於Ringo在〈Back in the USSR〉的鼓技十分苛求,導致Ringo憤而退團,前往地中海附近度假。其他三位團員仍然照常錄音,只是改由McCartney打鼓,Lennon彈貝斯;他們還在歌曲裡使用了噴射機音效,並在隔天結束歌曲的錄音。過了兩個禮拜後,Ringo再度和Beatles聚首,團員們還將花束放在他的鼓上,做為歡迎他回來的禮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KZYwDYH0
- 〈Across the Universe〉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8年2月4日、8日
發行時間:1969年12月12日
未發行單曲
「〈Across the Universe〉的一字一句都是靈感所致,一切就這麼自然而然發生!」Lennon說。這首歌充滿對宇宙萬物的讚揚;透過歌詞「Pools of sorrow, waves of joy are drifting through my open mind」,傳達出令人內心平靜的沉思。在歌詞裡不斷被提到的「Guru Dev」,指的是Maharishi大師所習法的宗師;Lennon還曾向滾石雜誌表示,〈Across the Universe〉這首歌曲是他寫過最棒的作品。
不過Lennon當時不太滿意為白色專輯錄製的版本,隨後David Bowie還翻唱了這首歌,並由Lennon負責吉他的部分。錄音師Geoff Emerick曾說Lennon當時重錄了這首歌好幾遍,只因怎麼樣都唱不出他心中想呈現的方式。後來在《Let It Be》專輯版,製作人Phil Spector不僅將原版放慢,還加入了合唱和管絃樂,讓Lennon聽了之後稱讚不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R54Dx-ET4
- 〈I’m So Tired〉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8年10月8日
發行時間:1969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Lennon在寫〈I’m So Tired〉這首歌的背景,是在Beatles還在印度和Maharishi一起修行的時候。他們當時在修行的地方裡,不但不能喝酒、嗑藥,甚至連菸都不能抽。Lennon花一整天時間冥想,晚上卻因為想著小野洋子,而遭受失眠所苦;那時他內心比較希望能和小野洋子一同來到印度,而非當時的妻子Cynthia。〈I’m So Tired〉是Beatles在印度時的眾多創作歌曲之一,描述Lennon脆弱的心理狀態。小野洋子曾寄了一張明信片給遠在印度的Lennon,也變成Lennon的心靈支柱,所以寫下〈I’m So Tired〉做為給小野洋子的回信。「我很開心能收到她的信!這開始讓我用認真的角度來看待她,不光只是單純認為她是個才華洋溢的女人。」
Lennon和McCartney都相當喜歡〈I’m So Tired〉這首歌,他們還曾在1969年《Let It Be》專輯時期,特別錄了非正式、純屬玩笑性質版本的〈I’m So Tired〉,當時的主唱是McCartney。「〈I’m So Tired〉就像是Lennon的個人評論,特別是歌詞『And curse Sir Walter Raleigh, he was such a stupid get.』真是太經典了!完全就像是Lennon會寫的歌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2eZpA4yo
- 〈She’s Leaving Home〉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7年3月17日、20日
發行時間:1967年6月2日
未發行單曲
〈She’s Leaving Home〉的創作靈感是來自當時英國報紙上的某篇報導,內容是關於在倫敦有一名出身自小康家庭的17歲少女Melanie Coe離家出走的新聞。當時McCartney以此為啟發,用少女的視角來創作〈She’s Leaving Home〉;Lennon則是扮演傷心欲絕的父母,在歌曲裡和McCartney對唱(McCartney稱之為希臘戲劇式的合唱)。
McCartney當初迫不及待要錄這首歌,不等George Martin忙完其他歌手,他自己就先找來Mike Leander負責弦樂編排的部分。George Martin後來坦承:「我當時真是又驚訝又難過,Paul還是那副老樣子!」
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女主角Melanie Coe,在經過3個禮拜後便自行返家;不過那個時候她已經懷著身孕,最後做了墮胎手術。但是〈She’s Leaving Home〉裡的女孩,確實代表著60年代所有青少年想逃離保守生活的心境。在1967年4月,McCartney前往洛杉磯拜訪Brian Wilson;做為《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專輯的歌曲預演,McCartney彈了〈She’s Leaving Home〉給Brian Wilson以及他的妻子聽。「我和我太太聽了之後都感動落淚,真是首美麗的歌曲!」Brian Wilson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3nXyI41M
- 〈Hey Bulldog〉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8年2月11日
發行時間:1969年1月13日
未發行單曲
當Beatles在Abbey Road為單曲〈Lady Madonna〉拍攝宣傳短片時,團員們決定為電影《Yellow Submarine》的原聲帶再額外錄製一首歌。「Paul說我們應該要在錄音室裡做首好歌,」Lennon提到,「剛好我之前在家裡寫了些歌詞,於是就把它們帶進來了!」在幾天前,McCartney還為Paul Jones的歌曲〈The Dog Presides〉獻上自己的鼓技,〈The Dog Presides〉還加入了一些狗吠的音效;於是在正式錄〈Hey Bulldog〉後,McCartney和Lennon也在歌曲裡學狗叫,因此也有了〈Hey Bulldog〉這個歌名。這首完全是出自好玩心態的創作,是首具有辛辣和好鬥風格的作品。Harrison透過啞音箱(fuzz box)將吉他聲彈奏出來,並將音箱音量開到最大,表現出相當出色的個人獨奏。McCartney提到這首歌時曾說:「我在錄音室裡幫Lennon把這首歌結束掉,不過歌曲還是保留了他個人的風格!」-Lennon隨後稱這首歌是:「不具任何意義的良好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4Fe9PMNbWE
- 〈Mother Nature’s Son〉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8年8月9日、20日
發行時間:1968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Lennon和McCartney在結束Maharishi Mahesh Yogi大師的靈修課程後,各自都將這份經驗寫成了歌曲。Lennon錄製了〈Child of Nature〉的demo帶卻未曾正式錄音;直到他改寫了〈Child of Nature〉後,變成今日我們所聽到的〈Jealous Guy〉。McCartney的部分就是這首〈Mother Nature’s Son〉,靈感並且還來自Nat King Cole的歌曲〈Nature Boy〉,以及他和Linda Eastman的交往關係。McCartney曾提到:「我和Linda兩個人的共通點,就在於非常喜愛大自然。」
McCartney在錄製這首歌的時候,其實Beatles的白色專輯儼然已經成為四個人的個別音樂計畫。〈Mother Nature’s Son〉是McCartney自己單獨錄製而成,他在8月9日那天先做了基本的譜曲,當時其他團員早已回家休息;過了11天後,他為了改變歌曲裡的鼓聲,不但在走廊上架設鼓具後打鼓,還監督了銅管演奏的部分。此時一向不喜歡McCartney老愛在沒有其他團員陪伴下進行錄音的Lennon,後來則是和Ringo一同進入了錄音室-「當時現場的氣氛是相當劍拔弩張的!」錄音師Ken Scott回憶道。
- 〈I’ll Follow the Sun〉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4年10月14日
發行時間:1964年12月15日
未發行單曲
這首收錄在《Beatles for Sale》的歌曲,其實算舊瓶裝新酒。當時McCartney、Lennon 和Harrison都還在Quarry Men樂團時,他們就已經表演過這首歌,是從1960年開始就一直存在的作品;一直到Beatles開始要為音樂找些新素材後,這首歌又被挖出來重新編製。
之前他們沒收進這首作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音樂曲風不符合他們早期還穿著皮夾克的形象;等到正式錄音後,旋律則是從一開始的鄉村搖滾,轉變成慢板恰恰曲風。而Ringo則是以手拍膝蓋的發音方式,保留住原版的節拍。
McCartney提到:「新單曲的曲風每次一定要是不同的風格,我們並不想像Supremes一樣都唱相同的東西;所以我們很喜歡去嘗試各種器材的演奏方式。Ringo的擊鼓是固定不變的,但他可以改變敲擊的東西,例如敲打紙箱或是拍打他的膝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k_6WWy0RA
- 〈And Your Bird Can Sing〉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6年4月20日、26日
發行時間:1966年6月20日
未發行單曲
Beatles一開始的〈And Your Bird Can Sing〉版本,類似美國樂團Byrds歌曲〈Eight Miles High〉民謠搖滾風格的變奏版,搭配著Harrison特殊的12弦吉他,以及密集的和聲,但團員們一致認為他們可以再做得更好。於是六天後,他們捨棄原名為〈You Don’t Get Me〉的原版歌曲,花了12個小時做了一首新歌;有著Harrison 和McCartney大膽的吉他雙奏,呈現出完全截然不同的全新風貌。
Lennon稍後曾表示〈And Your Bird Can Sing〉是首隨意脫口而出的作品。儘管歌詞大多不具意義性,不過「You say you’ve seen seven wonders」可能指的是Beatles在1964年於紐約和Bob Dylan抽大麻的那一晚。這個體驗讓當時已經茫了的McCartney,相當開心的發表了對人生的領悟:「生命有七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vjZt3n0Rw
- 〈Because〉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9年8月1日、4日、5日
發行時間:1969年10月1日
未發行單曲
當Lennon一聽到小野洋子彈奏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後,便寫下這首有著輕柔旋律的〈Because〉。Lennon並要求小野洋子將鋼琴和弦倒過來彈,讓他能用在〈Because〉上。McCartney認為小野洋子應該也參與了歌詞創作的部分:「風、天空、與地球的要素循環,很像是她會寫的東西!John在當時受她的影響很深。」
George Martin特別為這首歌編排了九部和聲,但要錄人聲的部分卻只有五個音軌。所以Lennon、McCartney和Harrison在現場先唱了三部和聲,然後再把他們的和聲搭軌兩次。這個方法是透過密集排練,並花了超過5個小時極度專注地錄音,才真正做到完全到位!〈Because〉一出來後,其出色的成果讓McCartney和Harrison都共同表示這是他們最喜歡的《Abbey Road》專輯歌曲。錄音師Geoff Emerick就說:「他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很特別,所以絕對是要做到最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P6z1p9P7o
- 〈Yer Blues〉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8年8月13日、14日、20日
發行時間:1968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Lennon當時在印度時一度出現負面的憂鬱情況,他之後則表示當時在那裏曾有過想自殺的感覺;而待在Maharishi的靈修營裡尋找宇宙意識,讓他覺得自己就像Bob Dylan歌曲〈Ballad of a Thin Man〉裡的那個毫無頭緒的Mr.Jones。後來Lennon將這份心情轉化成音樂表演上,即便之後他曾告訴滾石雜誌,自己在唱藍調音樂時會感到彆扭:「我們在學校都會聽Sleepy John Estes的歌,但是要把歌唱出來那又是另一回事!」
Lennon為了要營造出早期藍調音樂的氣氛,他和團員還特別選在Abbey Road音樂室旁的小房間裡錄〈Yer Blues〉。當白色專輯發行後的幾個禮拜,Lennon還曾和限定超級樂團Dirty Mac (團員是Eric Clapton、Keith Richards以及Mitch Mitchell),一起在滾石樂團的《Rock and Roll Circus》裡表演這首歌。一年後,他在塑膠小野樂團的演唱會上唱了〈Yer Blues〉這首歌,收錄在現場專輯《Live Peace in Toronto 1969》;這也是他唯一一首曾在塑膠小野樂團的演唱會上表演過的Beatles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y-10Ejck4
- 〈Think for Yourself〉
主要創作人:Harrison
錄製時間:1965年11月8日
發行時間:1965年12月6日
未發行單曲
在1695年秋天,當時Beatles正趕著在聖誕節前結束掉他們的新專輯《Rubber Soul》。但是因為缺少音樂素材,於是團員們將腦筋動到Harrison所做的新歌,當時原名為〈Won’t Be There With You〉的作品上。〈Think for Yourself〉很顯然不是樂團花很多時間琢磨的歌曲,因為他們一次搞定這首歌,時間只花了2分19秒。Lennon當時在試音時並不太成功,只是咯咯的笑著,似乎連大麻煙捲也起不了作用。不過曲調的部分,從McCartney的貝斯彈奏一直到Ringo的鼓技,則是要順利得多。〈Think for Yourself〉是首帶點車庫搖滾感覺的歌曲,不過Harrison寫這首歌時到底是在生誰的氣?似乎連他本人也不太確定,他在1980年曾寫道:「一直以來,我實在不太記得這首歌究竟靈感來自哪裡?或許講的是政府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xRx01xkJ0
- 〈Yellow Submarine〉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6年5月26日,6月1日
發行時間:1966年8月8日
連續9週排行榜第2名
Beatles最具童心的作品是寫給誰呢?當然就是Ringo了!根據McCartney所說:「當時我看Ringo總像個孩子王,能和小朋友們處得很好,就想如果能替他寫首兒歌,那應該會挺不錯的!」-過了幾年後,有著輕快副歌的〈Yellow Submarine〉始終是讓孩子們愛上Beatles的主要作品;連帶也出現了1968年的同名動畫電影,以及Ringo在《Abbey Road》專輯裡的〈Octopus’ Garden〉。
George Martin過去曾是喜劇專輯《Beyond the Fringe》、《The Goon Show》的製作人,他將這份經驗用在〈Yellow Submarine〉上,用許多滑稽的音效來營造出航海氣氛。Lennon邊吹泡泡,邊和McCartney嚷嚷命令著船員(Full speed ahead!)。團員們的幾位好朋友也前來錄音室獻聲,包括Marianne Faithfull,以及滾石樂團的Brian Jones。
- 〈Everybody’s Got Something to Hide Except for Me and My Monkey〉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8年6月27日、7月1日、7月23日
發行時間:1968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在1980年,Lennon曾說這首出自白色專輯的作品,講的是他和小野洋子間的關係。「其他人看起來一副快抓狂的樣子,除了沉浸早已在愛河的我們!大家的氣氛都很緊張,有種『我們錄音,她進來錄音室到底要幹嘛?』的感覺。」他提到。
不過McCartney認為這首歌應該指的是海洛因,當時Lennon和小野洋子曾背著其他人偷偷吸食。「John開始講一些術語,例如猴子什麼的!那是我們其他人都不曾碰過的東西。」回顧過去,Lennon曾說:「因為團員和其他人對待我們的態度很不友善,所以我和洋子覺得很痛苦的時候都會吸一點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lngGPsJ1pQ
- 〈From Me to You〉
創作人:Lennon-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3年3月5日
發行時間:1963年5月25日 (重新發行:1964年1月30日)
連續6個禮拜排行榜第41名(B面單曲)
George Martin說:「我希望他們能做出一首和〈Please Please Me〉一樣好的歌,所以就有了〈From Me to You〉!他們的創作真是源源不絕。」
George Martin並非唯一一個喜歡這首歌曲的人,事實上〈From Me to You〉也是Lennon-McCartney第一個進入美國百大排行榜的作品;當時在1963年4月,歌手Del Shannon和Beatles在同一個演唱會上表演,他聽到〈From Me to You〉後便決定翻唱這首歌,最後在美國獲得相當大的成功。(不過事後Lennon反悔了,他認為Del Shannon這個舉動會阻礙到Beatles在美國的事業發展!)
〈From Me to You〉裡Lennon所吹奏猶如Jimmy Reed藍調風格的口琴聲,是從美國歌手Delbert McClinton學來的,在60年代早期Delbert McClinton曾和Beatles同台過。「是我教Lennon吹口琴的,」Delbert McClinton說:「John當時要我秀上一段,在那個時候我算是很獨特的表演歌手,因為在流行音樂裡吹口琴的人並不多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zvDPfDvBs
- 〈I’m a Loser〉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4年8月14日
發行時間:1964年12月15日
未發行單曲
回顧1980年某段Lennon提到這首歌的專訪,他曾說:「有一部分的我覺得自己就像個沒用的傢伙,而另一部分的我則認為自己是個萬能的神。」〈I’m a Loser〉融合了鄉村音樂以及Bob Dylan的風格。鄉村音樂的部分在於歌曲裡的指彈吉他演奏方式,以及消沉的歌詞內容;在1964年,根據McCartney的說法,Beatles在當時聽了許多感傷的音樂,例如Buck Owens和George Jones的作品。至於Bob Dylan的部分,就在於Lennon的歌聲,以及他身上的支架式口琴。當時他認為Bob Dylan既然能使用口琴當樂器,那他也一樣作得到!不過這首歌處處都可見Beatles的風格,例如用和聲開場、突然急轉直下的旋律,以及Harrison帶著Carl Perkins調調的吉他彈奏和Lennon一針見血的歌詞:「Is it for her or myself that I cry」。
幾年後,McCartney對於這首歌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I’m a Loser〉和〈Nowhere Man〉是John希望尋求協助所留下的訊息。
- 〈You Can’t Do That〉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4年2月25日
發行時間:1964年3月16日
連續4週排行榜第48名(B面單曲)
當Beatles光榮結束在美國的首次巡演,過了四天他們立刻進錄音室開始製作新專輯。當時正值Harrison的21歲生日,但他真的無暇一一回覆30000張寄給他的生日卡片。之後Lennon在接受訪問時,曾提到這首歌是:「a cowbell going four in the bar, and the chord going chatoong !」,看得出當時他對美國節奏藍調音樂的熱愛。
做為〈Can’t Buy Me Love〉的B面單曲,在〈You Can’t Do That〉裡可以聽到Harrison於幾個禮拜前在紐約拿到的新樂器,也就是有著12弦的Rickenbacker 360/12電吉他-當時他們會來到紐約的原因,是為了要進行首次的艾德蘇利文秀的現場表演,Rickenbacker 360/12電吉他的取得,也定義了Beatles之後兩年的音樂風格。不過在〈You Can’t Do That〉裡的吉他主奏solo,則是由Lennon負責!「我一向都有著明確風格的吉他彈奏,」Lennon告訴滾石雜誌:「不過常常被人家忽略掉!大家都說George是Beatles裡的隱藏版歌手;那我應該算是樂團裡的隱藏版吉他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Dpt7TI9q0
- 〈Julia〉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8年10月13日
發行時間:1968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Lennon 的母親Julia Lennon帶給他兒子第一把吉他,並鼓勵他培養對音樂的興趣。不過就在她和John的父親分開後,她便另組新家庭,將John交給她的姐姐照顧;儘管住的地方並不遠,她和John始終沒有花太多時間一起相處。等到1958年John 17歲的時候,兩人的關係好不容易改善,Julia卻意外死於車禍。Lennon曾說:「我曾失去她兩次;第一次是我五歲時搬去和我阿姨住、第二次則是她真的就這麼走了!」
Lennon個人獨唱的〈Julia〉,是在白色專輯曲目排序前三天裡錄製完成,〈Julia〉是在最後一刻才被加進白色專輯裡。他原本的demo帶,還有McCartney幫忙唱和聲,不過最終版本是只有Lennon的歌聲以及吉他聲。「Julia是我的母親,不過這首歌算是把洋子和我母親的意象融為一體。」Lennon表示-歌詞裡的「ocean child」,指的就是洋子的名字:「海洋之子」的意思。在Lennon生命結束之際,他常稱呼洋子為「母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f4_KgBcfM
- 〈Baby, You’re a Rich Man〉
創作人:Lennon-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7年5月11日
發行時間:1967年7月17日
連續5週排行榜第34名(B面單曲)
歌名是McCartney的點子,但歌曲精神是來自於Lennon。這位工人階級英雄最喜歡的,莫過於挖苦那些有錢人!他說:「我的重點是,不要再抱怨了!你是個有錢人,我們都是有錢人!嗨,寶貝!」當他在歌曲裡唱著:「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e of the beautiful people?」,說的則是他自己。
Beatles在這首歌裡融合了鋼琴、貝斯,以及拍手聲;而Lennon彈奏鍵盤式電子小提琴,為的是要營造出繞旋般的中東木管樂器聲。當時Beatles在錄音時,Mick Jagger也剛好順道來錄音室拜訪,說不定在當時他也參與了合唱的部分!
Lennon的「the beautiful people」一詞,也精準捕捉到1967年夏天那種迷幻的氛圍,在當時Beatles也相當投入其中。McCartney在當年便提到:「在我的腦海中,始終有聲音告訴我一切都是相當美好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Eu7fcjgWK0
- 〈Oh! Darling〉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9年4月20日、26日,7月17日、18日、22日,8月11日
發行時間:1969年10月1日
未發行單曲
Harrison曾對滾石雜誌表示,這首有著doo-wop風格的歌曲,是典型的1955年代作品。「我們在幕後小聲地做了幾個嘟哇的音效,但因為真的太小聲了,所以在歌曲裡幾乎只聽得到Paul的嘶吼。」這個嘶吼讓Paul做出了猶如60年代歌手Little Richard在早期音樂生涯時的唱腔-「我每天早上進錄音室錄音都在試音,手持麥克風、站立式麥克風我都試過了;再搭配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唱,總算是找到我喜歡的聲音。」McCartney說道。錄音師Geoff Emerick則是回憶起當時McCartney在錄歌時,是透過音箱將伴奏音樂放出來,而非耳機-「因為他想營造出在現場唱給觀眾聽的感覺。」
Lennon非常喜歡這首歌,但是他始終認為,自己應該才是這首歌的演唱者-「跟Paul的風格比起來,這首歌比較像我的調調!如果當初他能了解這一點的話,他會把這首歌交給我來唱!」
- 〈Nowhere Man〉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5年10月21日、22日
發行時間:1966年2月21日
連續9週排行榜第3名
〈Nowhere Man〉算是Lennon在Beatles初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而他本人當初創作時,並沒有意識到這首歌的到來;他在1970年告訴滾石雜誌:「當時完全是靈光乍現!記得那個時候我發了狂似的要寫歌,卻連個點子都沒有;於是我想那就這樣吧!試著不去寫些什麼。結果〈Nowhere Man〉的創作靈感就出現了!」〈Nowhere Man〉這首歌,是Lennon想表達身為Beatles成員,其活動受到束縛的乏味感與挫折感。歌詞「making all his nowhere plans for nobody」以及「knows not where he’s going to」,Lennon坦承那或許的確是自己的處境。
雖然這首歌想傳遞的情緒較低迷,卻沒阻止團員們在錄音室裡嘗試新音效。Lennon、McCartney和Harrison在旋律上用和聲層層堆疊;而吉他solo的部分,則是由Lennon和Harrison同時彈著他們的天藍色Fender Stratocasters吉他所成。
Smashing Pumpkins主唱Billy Corgan曾經翻唱這首歌,並表示〈Nowhere Man〉是首具突破性,並有著存在主義歌詞的美妙歌曲-「這首歌讓人感受到對任何事物領悟的那一瞬間。」
- 〈And I Love Her〉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4年2月25日、27日
發行時間:1964年6月26日
連續9週排行榜第12名
〈And I Love Her〉是McCartney稱為「第一首讓自己感動的情歌」;是Lennon稱為McCartney的「第一首〈Yesterday〉」的作品,他也表示自己幫忙譜寫了〈And I Love Her〉間奏的部分-「歌名的『And』擔任相當重要的角色,而『And I Love He』這句歌詞也是在後面的時候才會意外地出現」-McCartney提到:「歌名也是在第二段主歌時才出現,而且不重複;一般人都會在取歌名上花費不少時間精力,但是〈And I Love Her〉的命名幾乎算是種語助詞,有種『喔….然後我愛你』的感覺。」
Beatles當初試了好幾次才掌握到演奏這首歌的關鍵,起初第一次的歌曲嘗試是走電吉他版本的搖滾路線,等到Ringo將他原本的鼓抽換成曼波鼓,大致就已經底定整首歌的架構。Tom Petty曾向滾石雜誌表示,整首歌成功的秘密要素,在於Lennon的吉他彈奏-「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真正好的節奏吉他彈奏,那就去看電影《A Hard Day’s Night》裡,Beatles如何表演〈And I Love Her〉這首歌。Lennon真的很能帶動整個樂團的音樂創作風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Zc1ceQud0
- 〈I’ve Got a Feeling〉
創作人:McCartney-Lennon
錄製時間:1969年1月22至24日、27至28日
發行時間:1970年5月18日
未發行單曲
〈I’ve Got a Feeling〉是Lennon和McCartney最後一首以兩人名義創作的歌曲,也是兩人帶著真摯情感共同合作的Beatles歌曲。他們的創作片段在〈I’ve Got a Feeling〉裡都相當適得其所:歌曲一開始「I’ve got a feeling/A feeling deep inside」由McCartney演唱,而Lennon則是負責「Everybody had a hard year」橋段,是他在錄製歌曲幾個月前所寫的歌詞。
對Beatles來說,歷經樂團解散和財務危機,在當時的確算是他們相當難熬的一年。不過當他們為電影《Let It Be》的拍攝,而在屋頂演唱會上表演〈I’ve Got a Feeling〉這首歌時,你可以聽到他們對未來的生活都充滿興奮之情。Lennon和McCartney 歌頌有著另一半的喜悅,也分別要和小野洋子以及Linda Eastman邁入人生的下個階段。然而歌曲中也透露出些許的憐憫;彷彿他們能理解到從今以後,這群老朋友兼樂團夥伴們,都即將各奔東西的各自過著他們的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Lkjt9kCxA
- 〈Dear Prudence〉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8年8月28至30日
發行時間:1968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當Beatles在印度和Maharishi Mahesh Yogi一起靈修時,演員Mia Farrow以及她20歲的妹妹Prudence,也都同樣在靈修營裡。Prudence因為對冥想頗為著迷,因此她在靈修期間,始終拒絕從營區的小屋裡走出來。Ringo 曾回憶道:「我人在那裏的時候,兩個禮拜的時間才見到她兩次!每個人時不時就得去敲敲小屋的門,問她:『妳還活著嗎?』。」根據Lennon的說法,Prudence那時是試著要比一般人更快接觸到神,那算是靈修營內部的競賽,目的是看誰能最快獲得宇宙意識。
Lennon把這則故事寫成了〈Dear Prudence〉,他在印度用木吉他譜曲,搭配著邀請Prudence出來的歌詞「come out to play」。這首有著指彈民謠吉他風格的作品,是當時人也在瑞詩凱施的蘇格蘭歌手Donovan教Lennon彈奏的!〈Dear Prudence〉其像孩子般渴求同伴一起來遊玩的歌詞,也成為樂團最具童心的歌曲之一。〈Dear Prudence〉是在Ringo短暫退團後所錄製,當時則是McCartney打的鼓,並負責貝斯、鋼琴,以及富魯格號的部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F698mXzLg
- 〈Girl〉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5年11月11日
發行時間:1965年12月6日
未發行單曲
就像Beatles在《Rubber Soul》專輯裡寫過的眾多情歌,〈Girl〉這首歌聽起來就像是一個脆弱的男人,向眼前既強悍又獨立自主的女性告白的作品,透過歌詞「The kind of girl you want so much/It makes you sorry」可看出。然而不管女方再怎麼愚弄男方,就像歌詞「She promises the Earth to me/And I believe her/After all this time, I don’t know why.」所寫,看得出男方的一片癡心與愛慕。美國歌手Jackson Browne曾告訴滾石雜誌:「年輕的時候,我常受到愛情的驅使,對魚水之歡有著一份渴望;當時我一聽到〈Girl〉後,感覺就像一語命中紅心!它真切地道出我每天的感受。」〈Girl〉的創作靈感來源顯然是Bob Dylan,但是Lennon在這首歌裡遠勝於Dylan,讓〈Just Like a Woman〉略顯遜色。過了幾年,Lennon表示歌詞中的女孩是他的理想型另一半,最後他終於在小野洋子身上找到了慰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cuRGXiwNw
-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創作人:McCartney-Lennon
錄製時間:1967年3月29日、30日
發行時間:1967年6月2日
未發行單曲
這首歌是Beatles在進行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專輯封面拍攝後,熬夜錄製完成。原本在凌晨時Ringo要準備回家,卻被其他團員連哄帶騙的希望他能擔任這首歌的主唱,一群人就這樣圍在麥克風旁,給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儘管那天Ringo又緊張又疲累,他還是在〈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裡,貢獻出美妙且到位的歌聲。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帶點孤獨又有點脆弱感的歌詞,在某種程度上其意義要比Lennon和McCartney寫給自己要來得多;但這當中還隱藏了一則Beatle的小玩笑!McCartney曾說:「我記得那時候跟John寫到歌詞 『What do you see when you turn out the light? I can’t tell you, but I know it’s mine.』時,兩個人一直笑得要死;因為那可以暗指他偷偷在把玩他的生殖器,也可以代表其他更深層的意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r2onoUyOo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7年2月1日、2日,3月3日、6日
發行時間:1967年6月2日
未發行單曲
在1966年晚期,Beatles一直想嘗試轉型,改變他們以往Fab Four的形象。於是McCartney提議團員們乾脆扮成一個虛構的樂團:「那時候我想,我們就乾脆不要當Beatles,新專輯的創作觀點將會是來自其他人的想像;所以也就不會是我們自己想寫的作品,而是其他人會想寫的歌。」-於是McCartney提議四人扮成Sergean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一個惡搞維多利亞時期裝扮的樂團;團名則是取自演唱會助理Mal Evans的一個椒鹽調味包的玩笑。而McCartney也特地寫了這首歌當作專輯開場,是首帶點迷幻風格的硬式搖滾歌曲。在當時Beatles們都非常喜歡Jimi Hendrix,McCartney在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前還連續看了兩晚的Jimi Hendrix表演;而Jimi Hendrix也立刻予以回報,當《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專輯在美國上市的兩天後,他在英國的演唱會便表演這首歌當作開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vsuIrLXz0
- 〈I Want You (She’s So Heavy)〉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9年2月22日,4月18日、20日,8月8日、11日
發行時間:1969年10月1日
未發行單曲
〈I Want You (She’s So Heavy)〉是《Abbey Road》專輯裡的第一首開始製作的歌曲,卻是最後完成的作品之一。這首歌有著許多吉他搭軌的音效,以及Harrison使用全新的Moog合成器慢慢堆搭起的白噪音音效。根據Harrison所說:「我必須用合成器將我負責的部分變得很特別,畢竟Moog先生發明了這項樂器!」,這首歌還收錄了Ringo轉動風聲器的音效。
Lennon在這首歌裡所寫的歌詞,也是針對極簡主義所做的一項實驗;他在裡面不斷重複著歌詞「I want you/I want you so bad」。他曾告訴滾石雜誌,〈I Want You (She’s So Heavy)〉這首歌說的是小野洋子。「當你溺水的時候,應該只會大聲呼救,而不會說:『如果有人能料到我會溺水,並跑來救我的話,我會非常開心!』-類似這樣的語句。」-在進入這首歌的混音階段時,Lennon要求錄音師Geoff Emerick在中途就把這首歌切斷,營造出了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束。
- 〈I’ve Just Seen a Face〉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5年6月14日
發行時間:1965年12月6日
未發行單曲
McCartney有次形容〈I’ve Just Seen a Face〉是首有著「奇特快速節奏」的歌,因為在Beatles的作品裡從沒出現過類似的歌曲。雖然歌曲總長只有兩分多鐘,但〈I’ve Just Seen a Face〉伴隨著木吉他伴奏(主要由McCartney、Lennon和Harrison負責,Rino則是負責敲打樂器),以及阿帕拉契山民族音樂風格的和聲演唱;在帶著藍草音樂的調調下,是首有著快節奏的抒情歌。
而看似輕鬆流暢的歌詞,其實也有複雜的押韻排序(I have never known/The like of this/I’ve been alone/And I have missed),是構成整首歌曲的關鍵。McCartney曾註記道:「整首歌的歌詞就這樣讓人順著一直唱下去,並且一行接著一行延續;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McCartney為電影《Help!》原聲帶寫了〈I’ve Just Seen a Face〉;但是在美國發行的專輯版本,則是做為《Rubber Soul》專輯的開頭曲目。起因於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想藉由這首歌,讓專輯在美國能吸引到更多喜歡民謠搖滾的樂迷。
- 〈I’m Only Sleeping〉
主要創作人:Lennon
錄製時間:1966年4月27日、29日,5月5日、6日
發行時間:1966年6月20日
未發行單曲
儘管有些人將〈I’m Only Sleeping〉視為是針對藥物使用的歌曲,但事實上Lennon純粹是想用這首歌表達出對McCartney的不滿-因為McCartney曾突然把Lennon叫起來,只為寫歌創作。Lennon向來是比較偏愛靜態生活,他在1966年3月還曾說性才是唯一一個可以讓任何人打擾他的活動。
Harrison在這首歌的吉他solo部分,其靈感完全是出於意外!當時錄音師將多音軌的帶子轉錯,就出現我們現在在歌中所聽到的特殊音效。McCartney回憶起當時團員們聽到的一致反應,都是:「老天哪!這真是棒極了!我們能把它使用在歌裡嗎?」
Harrison由於受到印度音樂的啟發,接著開始彈奏這個部分,並要求George Martin 將之相反地轉錄下來,使得當時George Martin必須和Harrison相互對應每個節拍。錄音師Geoff Emerick在2006年寫道,當天總共花了9個小時在進行這項工程,是個相當冗長的一天-「我到現在都還能想到,那時George就這樣抱著一把吉他,身子縮成一團的好幾個小時直到結束;頭上戴著耳機、皺著眉頭地一心一意專注於音樂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MDugt8ZRk
- 〈I’m Down〉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5年6月14日
發行時間:1965年7月19日
未登上排行榜(B面單曲)
〈I’m Down〉是Beatles在錄〈Yesterday〉之前,花了3個小時錄製完成的作品,當天他們也完成了〈I’ve Just Seen a Face〉的錄音,這三首歌充分展現出McCartney的寬廣創作領域。〈I’m Down〉是Beatle相當具有活力的歌曲之一,做為《Help!》的B面單曲,風格反映出McCartney對於Little Richard的喜愛-「我以前常聽他的歌,不過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來做詮釋,所以寫了〈I’m Down〉。」他說。
這首歌也成為演唱會現場觀眾最愛的曲目;當他們在1965年去美國進行巡演時,在謝亞球場(Shea Stadium)表演〈I’m Down〉的片段就成為非常經典的畫面:McCartney興奮地唱到忘我,開始轉起了圈圈,Lennon和Harrison 也不管和聲的部分,兩人一起開懷大笑;雖然被現場的尖叫聲掩沒,但還是可以聽到些許Ringo賣力擊鼓的聲音-Lennon還用手肘彈了一下電子琴。這是四位團員在披頭狂熱時期最自在的瞬間,一起搖擺著身軀,盡情享受他們的音樂。
- 〈Taxman〉
主要創作人:Harrison
錄製時間:1966年4月20日至22日
發行時間:1966年8月8日
未發行單曲
在〈Taxman〉裡,有著McCartney尖銳刺耳的吉他solo,以及Lennon簡潔且諷刺意味濃厚的歌詞;但嚴格來說這算是Harrison所寫的作品。他的這首略帶憤怒的吉他搖滾歌曲,其對英國政府的不滿讓這首歌贏得《Revolver》專輯的最佳歌曲位置:第一面的第一首歌。
Harrison之後曾寫道:「儘管我們開始賺了錢後,大部分的收入竟然都得交給政府了!〈Taxman〉就是我對於這件事情的感觸。」Ringo也曾經抱怨:「政府拿走我們九成的收入,我們只留下一成而已。」
〈Taxman〉也是Beatles在1963年至1965年期間,嘗試用吉他創作迷幻音樂的關鍵歌曲。這首歌有著放克音樂的架構,以及Harrison在節奏藍調舞曲的拍子上不斷改變的吉他和弦創作。而Harrison在其餘時間和錄音師Geoff Emerick一起研究《Revolver》專輯吉他音色的過程,也成為日後〈Within You Without You〉、〈The Inner Light〉等歌曲含有印度音樂元素與西塔琴聲的伏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u5sFzWLk8
- 〈Two of Us〉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9年1月31日
發行時間:1970年5月18日
未發行單曲
當你看到電影《Let It Be》裡McCartney和Lennon共用一支麥克風在排演〈Two of Us〉的片段,大概會認為這首歌是McCartney寫給他的團員兼老朋友;但事實上,這首歌說的是McCartney 和Linda Eastman,他們在錄完這首歌的6個禮拜後便結婚了。Linda Eastman曾表示兩人以前會寄給彼此許多明信片;而McCartney也會和她一起開車出去旅行,帶著他的牧羊犬瑪莎,漫無目的地開往遠方。
這次的錄音計劃不但出現了專輯版的〈Two of Us〉,另外還有最初版本的〈Let It Be〉以及〈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這些都是在屋頂演唱會之後所錄製,並連帶結束有著粗略拍攝與錄音的《Get Back》企劃。〈Two of Us〉裡仿貝斯的彈奏,是Harrison用電吉他所呈現的結果;最後吹口哨的部分,則是由Lennon做收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P-4F1Xaa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mENnZwxmU
- 〈It Won’t Be Long〉
創作人:Lennon-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3年7月30日
發行時間:1964年1月20日
未發行單曲
Bob Dylan曾對於這首歌的和絃編排寫下這樣的評價:「除了好,還是好!」;而〈It Won’t Be Long〉的發行,也讓當時許多吹毛求疵的樂評,了解到Beatles音樂的獨特性-「倫敦泰晤士報裡有個傢伙,說這首歌有著『自然小調式韻律的和絃(Aeolian cadences of our chords)』;這是第一次有知識分子評論Beatles的音樂。」
除了和絃上的不規則轉換,其不斷出現的「yeah!」也是歌曲裡的一大亮點。McCartney對於自己譜寫的歌詞相當引以為傲:「當時我在學校裡念過一些文學作品,所以對雙關詞和擬聲詞的部分特別感興趣;就像『It won’t be long till I belong to you』這句,是整首歌最主要的特色。」
不過Lennon對於這首歌的評價卻是相當嚴厲:「那只是我嘗試寫的另一支單曲罷了!結果不太成功;或許是因為那個yeah yeah的部分太容易讓人想起〈She Loves You〉的調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Ckg_2BOTM
- 〈Helter Skelter〉
主要創作人:McCartney
錄製時間:1968年7月18日,9月9日、10日
發行時間:1968年11月25日
未發行單曲
〈Helter Skelter〉是Beatles用自己的音樂創作方式,打敗另一個知名樂團的作品。McCartney當時看到有篇關於Who樂團在1967發行的《I Can See for Miles》單曲評論,內容提到這首歌是有著「強烈抨擊和帶有詛咒性吉他彈奏的長篇史詩鉅作(a marathon epic of swearing cymbals and cursing guitars)」-「我認為那還不夠狂放,所以就想那我們也來寫一首吧!」McCartney說。
Beatles錄製〈Helter Skelter〉的時間是在某天晚上,而錄音師Brian Gibson曾回憶道:「他們簡直就是瘋了;Lennon的貝斯和薩克斯風演奏完全走調,而Ringo是真的很認真的喊著:『我的手指起水泡啦!』」
儘管這首歌和美國著名殺人魔Charles Manson扯上關係;他曾經用血在其中一個曼森家族謀殺案發地點寫上「Helter Skelter」的字樣-其歌名來源卻是取自於遊樂園的溜滑梯。「我想藉這個意象表達從高處滑落到底部的狀態,就像羅馬帝國的興衰史;隨著逐漸地下沉,慢慢步入死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KL1cyqLOw
- 〈If I Needed Someone〉
主要創作人:Harrison
錄製時間:1965年10月16日、18日
發行時間:1966年6月20日
未發行單曲
〈If I Needed Someone〉是首Beatles和他們相當欣賞的洛杉磯迷幻民謠樂團Byrds,在音樂上互相交流的作品。當吉他手Roger McGuin看到Harrison在〈A Hard Day’s Night〉裡使用了那把櫻桃紅的Rickenbacker 360/12電吉他後,他回憶道:「我當時就拿著我的12弦木吉他和班卓琴,特地跑去樂器店換了一把12弦的電吉他。」
Lennon和McCartney也曾參與過Byrds在1965年初期的首場英國演唱會;同年8月,在樂團美國巡演時的某個休假天,McCartney和Harrison 便參與了Byrds 在洛杉磯的音樂錄製計畫。
過了兩個月,Harrison因為對於Roger McGuin在〈The Bells of Rhymney〉裡的主要lick彈奏部分印象深刻,在帶著極高評價之餘,便受此啟發寫出了〈If I Needed Someone〉。「George是個非常大方的人,他還預先把專輯寄給我們,上面寫著:『獻給Jim-因為那段lick』」(Jim為Roger McGuin的教名。)
文:Ami.W
資料來源:Rolling 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