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Works Arcade Fire《Funeral》: 傷痛中綻放的淒美樂章

Arcade Fire《Funeral》: 傷痛中綻放的淒美樂章

3865
0
Arcade Fire

曾經有樂評說過《Funeral》這張專輯「第一次聽難以入耳,但久了便停不下來!」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過同樣的感覺?「Arcade Fire」是個很妙的樂團,乍聽《Funeral》我甚至懷疑他們的國籍,那種充滿歷史性的、史詩一般的樂章,感覺他們不是來自歐洲,就是來自歷史淵遠流長的國家,卻不想是來自於「加拿大」,實在跌破眼鏡。

當你在聽「Arcade Fire」的音樂時,你可以感受到其氣勢的磅礡以及雄壯,我覺得可以歸功於他們使用了大量豐富的樂器,除了樂團編制常見的吉他、鼓、貝斯、keyboard,更加入了小提琴、中、大提琴,木琴、鐵琴、手風琴,曼陀林等等…實在太多,族繁不及備載。他們的樂手多才多藝,通常都會帶著大量樂器巡迴,你可以在他們的live演奏當中看到,演奏途中樂手需要跑來跑去換樂器,或者是同時彈奏兩個以上,讓人很想問:「你們會不會太忙?」。


【主要成員介紹】

左起 Régine Chassagne、Tim Kingsbury、Win Butler、Richard Reed Parry、William Butler、Sarah Neufeld 及 Jeremy Gara。

「Arcade Fire」是來自於加拿大蒙特婁的獨立樂團,由Win Butler和Régine Chassagne這對夫妻組成,樂團成員有Win的弟弟Will Butler、Richard Reed Parry、Tim Kingsbury以及 Jeremy Gara。

筆者以「Arcade Fire」的靈魂人物Win Butler以及Régine Chassagne夫妻作介紹。

Win Butler

Win Butler為樂團主唱及詞曲創作者,他出身於音樂世家,爺爺是爵士吉他手 Alvino Rey,外祖母 Luise King 曾是「The King Sisters」合唱團的成員之一,媽媽 Liza Rey 在電視節目當中獻聲加彈奏豎琴,2000 年 Win Butler 進入麥吉爾大學,在那邊遇見了未來的另一半 Régine Chassagne。

最早的「Arcade Fire」由 Win Butler 和 Josh Deu 成立,一開始純粹是兩人分享各自的音樂創作,Win 卻邀請 Régine Chassagne 加入樂團,而 Régine 也一口就答應了。Josh Deu 說:「現在想想,當初完全只有片片斷斷的材料,連表演都不完整,她竟會加入這種樂團!也許是早與 Win Butler 私下有了火花吧!」

Régine Chassagne

Régine Chassagne 善於許多樂器包括手風琴、鼓、木琴及 keyboard 等等,同時在樂團中也負責 vocal,為這張專輯中的某些歌曲獻聲,她那聽起來神經質、歇斯底里地嘶吼吶喊,卻非常富含感染力和穿透力,很有個人特色。

Régine Chassagne 出生於加拿大的蒙特婁,但其父母親皆是海地血統,在弗朗索瓦政權下移民,在這張專輯當中便有一首歌〈Haiti〉,用以紀念在海地大屠殺喪生的人。

Win Butler 和 Régine Chassagne 在 2003 年結婚,2013 年生了第一個孩子。


 

【專輯介紹】

Arcade Fire《Funeral》2004, Rough Trade

《Funeral》2004 年於加拿大發行。《Funeral》大受各界好評,稱得上是當代經典之一,各大音樂網站爭相給予高分。這張專輯同時也收錄在《死前必聽的1001專輯》這本專書當中。

為何會將第一張專輯取名為《Funeral》(葬禮)這不是很吉祥的名字,原因是在錄製這張專輯的同時,某些團員們的親戚過世,特別是主腦 Win Butler 爺爺的死去,讓整張專輯蒙上了一層晦暗的陰影。

專輯封面由 Tracy Maurice 操刀,2004 年,「Arcade Fire」正好在尋找專輯封面畫家,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 Tracy Maurice。專輯封面與「葬禮」這沉重主題互相呼應,「Arcade Fire」似乎想讓人們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在創作過程當中團員提供許多關於出生、成長、死亡議題等等素材,才讓這隻遠近馳名的羽毛筆問世。


 

【歌曲介紹】

〈Neighborhood #1 (Tunnels)〉

〈Neighborhood #1 (Tunnels)〉

〈Neighborhood #1 (Tunnels)〉為這張專輯的第一首單曲,Beats Per Minute 的網站作家 Lucien Flores 曾說:「(Tunnels)是這張專輯最 Arcade Fire 的歌:令人不自覺擺動的節奏、回首過去的自溺歌詞、各種樂器完美接軌以及主唱充滿餘韻的尾音。」這同時也是 RateYourMusic 所選出 2000 年後專輯最佳評語。

這首歌寫的是人對愛情的看法、相處之道,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不同。

從歌詞中看到這一對男女,互為鄰居,兒時便需要偷溜出去見面、一起規劃未來的事情,接著寫到皮膚慢慢變厚、頭髮變長,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正在長大,甚至最後一同生兒育女:

We let our hair grow long
(我們讓頭髮變長)
And forget all we used to know.
(忘了過去的認知)
Then our skin gets thicker from
(然後我們的皮膚變厚)
Living out in the snow.
(自從我們生活經歷霜雪)

上述歌詞兩人儘管經歷風霜,感情卻更加堅強。而一直貫穿全文的「Snow」我認為也可以代表感情中的問題及挫折。我猜,這是一首情歌,一首好真實的情歌,真實地寫出經過時間洗鍊的感情,將會昇華成不一樣的形式。「As the day grows dim,I hear you sing a golden hymn。」即使青春變地黯淡,我依然可以聽到你哼唱著昔日年華,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此。

〈Neighborhood 3 (Power Out)〉

〈Neighborhood 3 (Power Out)〉

這首歌的 MV 以 3D 動畫呈現,故事說明幾個小朋友在大雪紛飛的街道上切斷電源線,遭到大人的追捕,整部影片的色調很像卡通版的《萬惡城市》,非常可愛!這部MV曾被提名為美國「年度最佳影片」。歌詞的靈感來自於 1998 年讓蒙大拿停電一個星期之久的北美暴風雪,由 Win Butler、Régine Chassagne 以及前團員 Deu 共同創作。

歌詞意義不明,讓人很難猜透,但可以從零歲的片段看出來,圍繞著兩個主題:「黑暗」以及「絕望」。Win Butler 自己也說,作詞靈感的確是以這兩個主題作為基礎,但他是想以這些主題做開頭,將自己的想法隱藏在歌詞段落當中,帶聽眾思考一些更深層的問題。儘管悲傷的氛圍瀰漫,Win Butler 卻表示,這首歌並非只有絕望,有另一面令人振奮的光明面值得去探討,例如歌詞:

And the power’s out
(當你對存在心中的人)
In the heart of man
(失去了動力)
Take it from your heart
(把他從心中拿走)
Put it in your hand.
(放在手上)

〈Wake up〉

〈Wake Up〉

如果大家都有看過2013年底的電影《白日夢冒險王》,一定對這首歌不陌生,但是買了原聲帶回家,卻發現裡面並沒有收錄這首,實在非常可惜。每次這首歌前奏一下,眼眶就會泛淚,好像體內有甚麼能量正在膨脹,膨脹到把眼淚都推了出來。

But now that I’m older
(但是現在我更老了)
my heart’s colder
(我的心卻冷了)
and I can see that it’s a lie
(而我可以了解那全都是謊言)
our bodies get bigger but our hearts get torn up
(我們漸漸長大但是我們的心卻被撕裂)

Win Butler用他滄桑的嗓音說道,人皆有生老病死,到臨終之前,即使再後悔過往,甚麼都無法改變,而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深刻體驗每一次地對或者錯。


《Funeral》對我來說是非常特別的。今年四月,我參加了一場葬禮。

在得知外婆過世的消息之後,有好一陣子,腦海會不斷地播送過去的片段,好像她還活在你的生活當中。一個星期後,葬禮的地點在復興鄉,上山兩個小時的車程當中,耳機裡面不斷播送著《Funeral》整張專輯,儘管眼淚一直奔騰流竄,但所有的不安、緬懷過往,好像全都被沖刷乾淨,心裡所想的全是我們家應該如何一起面對未來?逝者已逝,每個家人都該從中學會放手,而現在最重要的事,是好好抱一抱大家、互相安慰砥礪,再一起往前走下去。

很多時候人們都會選擇遮住眼睛,停滯無法向前,好像看不見就不會痛苦了!但「面對他、跨過他。」卻是「Arcade Fire」教我的事。如同他們的創作過程一般,我覺得這是一種自虐型的創作,越是讓聽眾有所共感的作品,我們越是不知道,他要把好不容易癒合的傷口,再撕裂幾次,才能讓聽眾也感覺得到他切膚之痛?一直到今天,我仍然覺得「Arcade Fire」非常偉大,用自己過往的傷痛,去治療世間每個失意之人。


文/Sophie

圖片來源:Peasprout/Wiki/CoS/Al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