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Works 壯志未酬的硬蕊龐克英雄:D.Boon 與他的吉他風格

壯志未酬的硬蕊龐克英雄:D.Boon 與他的吉他風格

1889
0
D. Boon
D. Boon

他的靈魂已永遠駐足於亞歷桑納州的十號公路旁,凝視著偶爾呼嘯而過的車輛。曾經,他的音樂讓多少樂評人為之讚嘆。但隨著那聲撞擊地面的巨響,這位可能改寫美國 1980 年代硬蕊龐克(Hardcore Punk)發展的年輕人,以令人詫異的姿態,入選了搖滾圈內那令人發寒的「27 Club」(意指一群不幸逝於27歲的搖滾巨星)。

當然,「27」並非後世緬懷他的原因。

D.Boon,本名 Dennes Dale Boon,1958 年生於加州。1978 年,他與兒時玩伴 Mike Watt 共組龐克搖滾(Punk Rock)樂團「The Reactionaries」,並擔任吉他手、隔年,樂團解散。Boon與Mike又於1980年組建了硬蕊龐克樂團「The Minutemen」,並找來鼓手 George Hurley。

The Minutemen
The Minutemen

順勢乘上了當時崛起於全美地下搖滾圈的狂潮。成立之初,「The Minutemen」以純正的硬蕊龐克曲風為主。何謂「純正」?著名硬蕊龐克評論家 Steven Blush 以「更甚於『Sex Pistols』的激進、完全拋除任何寫歌該有的想法」來形容這一龐克搖滾的分支。「更快」、「更噪」、「更原始」,是硬蕊龐克的主要特色。更確切的說,這才是他們所認知「搖滾樂該有的樣貌」。

「The Minutemen」也將前述三項原則奉為圭臬。從首張專輯《The Punch Line》開始,「The Minutemen」便精準傳達了這樣的訊息:短而急促的吉他狂躁聲響、違背正常邏輯行進的詭異旋律,以及充滿說唱風格的演唱方式。

其中,Boon 的吉他,更成為樂團不可或缺的招牌,並主宰整支樂團的風格與走向。這與他獨具特色的吉他演奏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Boon 的演奏,甚少運用回授(feedback)、失真(distortion)等吉他效果;相反的,他習於以純粹的方式來展現技巧。因此,他的吉他有著硬蕊龐克少見的乾淨聲響。單就此點,已在當時眾多同質樂團中,獨樹一格。但如文章開頭所言,如果 Boon 沒有成為那悲劇俱樂部一員的話,他極有可能影響整個 1980 年代美國硬蕊龐克的發展。會有如此觀點,與 1984 年發行的第四張專輯《Double Nickels On the Dime》有關。

《Double Nickels On the Dime》為「The Minutemen」最後一張專輯,卻也是帶領樂團步向巔峰的曠世之作。「滾石雜誌史上五百大專輯之一」、「Pitchfork 1980年最佳專輯」等頭銜,證明了這張專輯的劃時代意義。74 分鐘的專輯長度、42 首不同風格的作品,讓當時所有樂評人有著「耳目一新」之感。專輯中,Boon再度向世人展示如何運用不同的思維,重新詮釋「硬蕊龐克」這一概念。一樣精簡的歌曲長度、一樣嘈雜的獨特聲響,不同的是,他採取類似「折衷主義」(Eclecticism,亦即以不同的論理、方法做為參考元素,再擇其精要進行整合)的概念,突破了硬蕊龐克固有的旋律運用方式。他擷取了民謠(Folk)、放克(Funk)、藍調(Blues)、爵士(Jazz)等各類樂曲的旋律,再運用「拼裝」的方式進行吉他編曲。所以,你可以在這張專輯內,聽見任何你想聽的樂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Ck0XWKtbM

這樣獨特的音樂風格,讓《Double Nickels On the Dime》成為少數以多樣曲風做為主要架構的硬蕊龐克作品,也讓 Boon 成為該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吉他手之一。但,那場車禍,摧毀了他企圖改變硬蕊龐克面貌的雄心壯志。

D.Boon 逝世多年後,他的好友、The Minutemen 的貝斯手 Mike Watt 曾在一次受訪時說到:「有人問我是何種類型的貝斯手?我總回答:『我是 Boon 的貝斯手。』」。這樣一句令人動容的話語,除了透露出兩人之間深厚的情誼之外,也道出 D.Boon 對於「The Minutemen」的重要性。

 

文/西瓜

圖片來源:Seymourduncan/Rolling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