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s to Eternity】承蒙大家的厚愛與支持,我們在 2015 年將會持續書寫下去。有時在撰寫【90’s to Eternity】這個專欄時內心其實是百感交集的,許多年輕,甚至年幼時的回憶都不斷湧上心頭。
我相信在每一個與我年紀差不多的讀者們心中,一定也有一份影響你很深的音樂清單,或許在【90’s to Eternity】裡頭有你清單理的音樂,也或許沒有,無論如何,我們都很誠摯的邀請你與我們一起感受這些至少十五年以上的老音樂,它們曾經有的能量、曾經有的輝煌。
事過境遷,它們雖然已是過去,但是那些曾留在你我心中的感動卻永遠不會被抹滅,而他們的音樂現在還持續影響著年輕一輩的音樂家們。
後裔樂團( The Offspring ) – 《Americana》
這張專輯是在我十二歲時發行的,那時我還不認識「後裔( The Offspring )」,一直要到上了高中後我才接觸到他們;而《Americana》便是我對他們的第一印象,相信《Americana》也是許多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對「後裔」的第一印象。
「後裔」的大放異彩必須回溯到 1994 年,那一年是龐克最豐收與驕傲的一年,「年輕歲月( Green Day )」的《Dookie》、「威瑟樂團( Weezer )」的《Weezer ( Blue Album )》、NOFX 的《Punk In Drublic》、「眨眼 182 ( Blibk 182 )」的《Cheshire Cat》,以及「後裔」的曠世鉅作《Smash》,通通都在這一年發行。
在《Smash》的成功後,「後裔」面臨了一個非常大的困境:「該向主流靠攏還是繼續堅持初衷?」;依照「後裔」於 1997 年發行的《Ixnay on the Hombre》來看,「後裔」離開了原本所屬的唱片公司「Epitaph」,轉而投向唱片產業的巨擘「哥倫比亞唱片( Columbia )」,不難看出他們的答案。然而,《Ixnay on the Hombre》的銷售成績與比起《Smash》整整下滑了「一千萬張」左右。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後裔」背負了非常大的壓力,轉投主流唱片後失利、樂風無法順利融入主流市場,大家不禁猜測「後裔」是不是黔驢技窮了?雖然《Ixnay on the Hombre》在市場上仍然有超過五百萬張的銷售,但是這並非大家預期的數字,這遠遠低於唱片公司與「後裔」自己的期待。在 1997 – 1998 年巡迴的途中,主唱德克斯特霍蘭( Dexter Holland )開始思索他們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既然已經踏入了主流唱片公司,那麼他們音樂的邊界似乎必須再拓寬,要能容納更多的元素,還有,他們必須捨棄掉一部分的自己,學著在某些層面上迎合觀眾的喜好。
在 1998 年接受 Rolling Stone 的專訪時,德克斯特霍蘭如此表示:
我想要做一張改變沒那麼劇烈的專輯,不要太背離我們以往音樂的專輯,但還是得有一點不一樣。我認為我們從《Ignition》到《Smash》到《Ixnay on the Hombre》做出了很多很多的改變。我們現在處於一個邊界很模糊、曖昧不明的地方,我不希望我們離原本的地方太遠,我們可以加一些新東西進去,但不表示我們得把舊的東西都拋棄掉。
這段話其實意味著「後裔」的確有在認真地思索假若他們要進軍主流市場,哪些東西必須留著、哪些東西必須捨棄。其實「後裔」在 1998 年以前的作品聽起來都是有一點黑暗、沉重的,在 1998 以前我們很難去把他們歸類為「流行龐克( Pop Punk )」。「後裔」的音樂聽起來是有那麼一點點前衛的感覺,比起同期的龐克樂團,他們的音樂不是那麼的爽朗、過癮,反而是一個帶你深沉反思的樂團。這樣的風格原本不受到市場的青睞,但是《Smash》莫名其妙的成功,讓「後裔」意識到或許按照自己的路走也能有所成就。
這邊插個題外話, 「後裔」的詞曲通常是由主唱德克斯特霍蘭一人包辦,之所以德克斯特霍蘭的東西會那麼深沉(尤其是 1998 年以前),我個人覺得與他的學歷有關。大家可能很難去想像,這個玩龐克的德克斯特霍蘭居然是超級名校「南加大(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的學生!他從大學到碩士班到博士班,全都在這個全美排名第 23 的超級名校裡就讀。他大學主修生物學,碩士班專攻「分子生物學」,博士班同樣繼續專攻「分子生物學」,雖然最後並未取得了博士學位,因為他發現了「音樂比分子生物學更有趣」;另外,他在高中畢業時代表了所有畢業生致詞。我們可以說,德克斯特霍蘭是一個學業極度優異的學生,假若他當年沒有走上音樂這條路,或許他現在會任教於美國大學,成為一個有點反骨的教授也說不定。他還曾經寫過一篇學術論文,專門探討人類基因與病毒有關的內容,請原諒我實在無法告訴你他到底在唸甚麼,因為那時在距離我太遙遠,我只能告訴你那篇學術論文的題目是: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MicroRNA-Like Sequences Embedded within the Protein-Encoding Genes of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嗯,我想我們還是講回 1998 年《Americana》的故事好了。
在多方的考量之下,「後裔」決定將原本比較沉重的龐克活化,最明顯轉變就是他們大量的融入「流行龐克」的風格,使樂曲的流暢度提升,並且符合當下的潮流,激起年輕人族群這個「流行龐克」的大宗消費者的購買意願。1998 年,《Americana》在「後裔」冷眼旁觀著美國快速變化的社會後,結合了年輕人能輕易被打動的旋律與節奏下誕生了。這張全部都由德克斯特霍蘭一人包辦詞曲創作的專輯(除了〈Feelings〉以外),替 1998 年的排行榜丟下了一顆炸彈,它飽滿的音樂創作能量、渾然天成的龐克勁道、發人省思卻又簡單易懂的歌詞,讓《Americana》在全世界風狂的賣出超過一千五百萬張。
Allmusic 的樂評人麥可加魯奇曾這樣描述《Americana》:
從年輕人的眼中雖然看到了美國趨於疲憊的樣貌,但他們仍然保持樂觀的態度,因為這是他們僅有的
在歌曲〈The Kids Aren’t Alright〉裡頭,德克斯特霍蘭唱得歌詞非常符合他創作專輯的想法:
現在我們的街訪鄰居過得亂七八糟
孩子長大後卻活得了無生趣
一條小小的街道
怎麼有辦法吞噬那麼多生命
他感嘆於原本充滿希望的孩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何以在成年後顧著亂七八糟的生活,混混噩噩的過著一成不便的日子?因此他在《Americana》裡,對聽眾丟出許多質疑,企圖喚起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反覆思考他們所處的世界究竟變成了怎樣?
《Americana》的概念也許不是那麼宏觀的全盤性思考,但是它針對各種不同的議題進行批判與質疑,像是在〈Pretty Fly (for a White Guy)〉裡,他們批判了許多白人在九零年代打扮得像是黑人嘻哈人士,行為舉止都要一副屌屌的樣子,然而在這膚淺的表象之下,「後裔」批判了那些白人青少年根本不懂嘻哈的真髓,他們只是因為嘻哈是主流,所以就盲目地跟隨潮流。在這個批判的框架之下還有更深一層的意境,那就是「當代年輕人缺乏獨立性思考」,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二:
朋友們都說他太過頭了
而且他根本不懂嘻哈
但是在他心裡
他覺得他自己超屌的
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成長的歷程裡是否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國中時穿垮褲穿超大件的襯衫;高中時穿龐克戴一大堆鉚釘;大學時穿襯衫配西裝背心搞低調奢華;出了社會穿窄褲走韓國風;到了現在穿文青風,分享一大堆自己明明就不懂的東西然後還隨便加一個無腦標題;這些人便是「後裔」批判的對象。他們盲目跟隨、隨波逐流,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媒體雜誌說現在甚麼紅他們就急急忙忙要趕上,似乎自己不去趕一下就沒臉見人了。
《Americana》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流行龐克」元素的融入
在經歷過《Ixnay on the Hombre》的陣痛之後,「後裔」其實曾一度有想過要回歸原本的風格,但是製作人戴夫傑登( Dave Jerden )認為「後裔」既然已經加盟了「哥倫比亞唱片」這個主流中的主流,那麼樂風就應該配合市場做出改變;他力勸德克斯特霍蘭不要往回走,必須去了解「流行龐克」,並且把這項元素想盡辦法融入到「後裔」的風格裡。
「後裔」的確在這一點上做到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僅做到,還保留了原本的自己;《Americana》很迅速地打入青少年市場,不管是聽或不聽龐克的青少年都很容易被《Americana》打動。那暢快無比的節奏感、爽朗的旋律,還有「後裔」本身獨特的灰暗沉重感,在歌曲裡交雜著出現;這樣的龐克是原本流行龐克氾濫的市場裡前所未見的。
2. 《Americana》丟出的問題引起聽眾共鳴
《Americana》丟出的問題其實剛好是讓每一個都可以以自身去思考的問題,它不會牽涉過於龐大且複雜的背景,它很「個人化」的針對每一個聽眾;例如在〈Why Don’t You Get A Job〉裡頭,他們就唱:
她整天坐在那裡
他卻忙到雙手快斷了
就只是為了每次發薪日時把錢給她
但她總還要更多的錢
喔,我的朋友啊
你必須對她說
「我不會幫妳付,我不會幫妳付,免談
妳為什麼不找個工作?」
歌曲的後半則換成另一對情侶,情況則剛好對調,變成是男方整天花女方的錢;這樣的歌曲讓人思索在一段情感關係裡,男女是否失衡,又或者所謂的男女平等該怎麼去維持?抑或,現代人的愛情是否已被建立在金錢上?「後裔」用簡單的小故事去提點聽眾反思自己身處的生活裡,有哪些問題。像這樣貼近生活的歌詞、隨處可見的案例,「後裔」將它運用在歌曲裡,用最爽快的方式讓人去注意。
一般青少年很少會以宏觀甚至後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對於他們的年紀來說還太遙遠,因此「後裔」在《Americana》裡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點出問題,用最生活化的詞彙將龐大的問題傳達給那些青少年。對於「後裔」來說或許進軍主流、賺取鈔票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自己肩負了一些使命,一些能使年輕人正視問題的使命;因此,他們藉由音樂把這些傳達出去。
但「後裔」並不提供這些問題的解答,他們讓聽眾自己去思考,找出自己癥結點。「後裔」認為人生是自己的,我們必須用我們的方式去解讀世界;《Americana》裡的歌曲只是一個參考、一個借鏡,之後的每一步我們都必須自己邁出去。這也是我個人非常喜愛「後裔」的地方,他們讓我可以從專輯裡聽到很多社會問題,即便《Americana》在所有問題上都只是一個小小引言,但是它能使人再深入的去思考。
《Americana》在音樂的表現上也是不俗:
開場的〈Have You Ever〉力道十足,第一句歌詞就喊道:
墜落
我正在墜落
以一個仿若墮落世代的開端當作開場曲,《Americana》即將成獻給所有人的將不會是一張快樂且無憂無慮的龐克專輯;〈Have You Ever〉很有趣的地方在於歌曲進行到後半時突然一個大轉折,節奏曲調全都大改變,很像是變了一首歌一樣,讓人有一種連續聽了兩個樂章的錯覺;
〈Staring At The Sun〉從吉他悶音刷扣切進歌曲,這是一首標準的西岸式龐克歌曲;在一小段鼓過門後,曲子嘈雜了起來,速度也隨之加快,在《Americana》裡這首歌雖然略嫌單調,但是若以九零年代龐克復興的角度來看,它非常草根也非常帶勁;
〈Pretty Fly (For a White Guy)〉是首名震四方的歌曲,不僅歌曲俏皮,還帶有濃厚的嘲諷意味在其中,主唱德克斯特霍蘭故意在主歌的部分加入一點像在饒舌的方式來挑釁那些白人小鬼的裝模作樣。這首歌曲另一個著名的地方便是它令人印象深刻的吉他「riff」,非常「流行龐克」式的吉他聲替這首歌曲添加了一縷傳奇色彩;
〈The Kids Aren’t Alright〉同為九零年代末期「後裔」響徹雲霄的經典歌曲,最著名的當屬歌曲一開始吉他的刷扣,這個聲音一出來大家都知道是「後裔」的〈The Kids Aren’t Alright〉,辨識度極高。再來便是歌曲中出現像是 solo 的吉他獨奏,雖然速度不快、變化也不多,但是那深沉卻又意境極強的吉他 solo 讓所有青少年為之陶醉,且渾厚的力道從頭到尾都沒停過,貫穿整首歌曲。讓〈The Kids Aren’t Alright〉在當年的電台被大肆的播送(上面有該曲的 MV);
〈She’s Got Issue〉這首歌曲帶有強烈的青春一樣氣息,很像是九零年代那種《美國派( American Pie )》中會出現的歌曲。歌曲非常的爽快強勁,毫無停頓的一首青春期歌曲,把男孩子對於女孩子交往中的各種厭惡或是反感都表露無遺。另外,這首歌的 MV 女主角便是大家熟知的柔伊(Zooey Deschanel),這也是她最早的幾次演出之一;
〈Walla Walla〉是首非常非常俏皮的歌曲,一開場的「one and two and three and four」連續重複四遍,一次比一次快,接著吉他鼓聲貝斯聲一下通通闖了進來。當你以為這是一首在歡呼的歌曲時,其實他是在講他身邊的人即將坐牢了,是一首反差非常大的歌曲;
〈Why Don’t You Get a Job ?〉以木吉他輕快的旋律伴隨著男女相處之道的種種不快,中間還加入了許多獨特的樂器,像是喇叭以及 Keyboard,仿佛在預告著:「喔~再見了,我的愛人,如果你再繼續這樣的話」。歌曲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分五十二秒,但是卻豐富無比,不管是在旋律還是在歌詞的嘲諷上,〈Why Don’t You Get a Job ?〉都非常的令人喜愛;
〈Pay The Man〉是《Americana》的結尾曲,也是所有「後裔」歌曲裡最詭異的一首,不單單是因為它長達「十分十九秒」,更因為這首歌裡有大量前衛、迷幻的成分。照理說,這樣的一首歌不該出現在龐克的專輯裡,因為這樣顯得太突兀,但只唱德克斯特霍蘭仍執意要將這首歌曲加進去。〈Pay The Man〉進行到四分五十三秒時,原本迷幻、黑暗、陰沉的樂風霎時轉變,變成像是金屬風格的歌曲,尖銳的吉他不絕於耳;到了六分五十秒時又突然一個轉折,木吉他加了進來,節奏也慢了下來;接著又慢慢的變為帶點龐克的風格;最後在八分五秒時,一切聲音靜止;當你以為歌曲結束了,想不到在長達一分又十秒後,小提琴、小喇叭等其他樂器突然跑了出來,演奏著風格完全迥異於搖滾的音樂,像是墨西哥或是西班牙舞曲,配上不斷重複著一小段的歌詞,接著歌曲瞬間結束。這首〈Pay The Man〉給人一種「完全搞不清楚在幹嘛」的感覺,也許德克斯特霍蘭想要告訴大家「嘿,我會玩的音樂類型還多著,別小看我」,又或者「後裔」嘗試著要寫出「搖滾歌劇」之類的樂曲也說不定?
《Americana》代表了「後裔」真正踏入主流樂界的轉捩點,它也標示了「流行龐克」裡頭一張重要的專輯,讓大家知道:「原來龐克也是可以這樣玩」。
在我高中玩樂團的時期,《Americana》也帶給我巨大的影響,讓我也妄想著可以跟他們一樣做出那樣的歌曲,一邊吶喊一邊佐以強悍的吉他刷扣,弄出一首會被同儕嫉妒的歌曲;不過,終究我不是玩樂團的料,始終創作不出如此令人大呼過癮的歌曲。
「後裔」非常的可惜,在《Americana》這張專輯之後是每況愈下,糟到連他們在 2012 年有發行過專輯我居然都不知道(前幾天在唱片行發現《Days Go By》時真的震驚到不行)。據說,他們在今年或是明年會發行第十張錄音室專輯;但說真的,我不是那麼期待了。
我寧願我對他們的印象依然停留在第一次聽到〈The Kids Aren’t Alright〉時的那種震撼。
文/Vincent
圖片來源:theoffspringsite/cbsradionews/famous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