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報專訪,Wilco 主唱 Jeff Tweedy 最近發行的新專輯《Sukierae》採用雙盤黑膠方式推出。他解釋實體方式之行的相較於其他方式的”美感”,以及謂何此道至今依然是他選擇的“必然之途”。
而這張 The Beatles的專輯《White Album》是其中一張 Jeff Tweedy 所珍愛的專輯,既主流的 KISS 長舌砲王 Gene Simmons 之後,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在獨立音樂打滾多年的前輩,如何看待唱片格式這件事。
Jeff:
當所謂的專家們都在說著,專輯即將死於形式的更迭時,我就在想:「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這麼認同這些專家所說的話?」你想,電動的發明有真的讓棋盤遊戲滅絕嗎?
我才剛剛完成《Sukierae》這張雙盤專輯,我知道在這個時代可能真的沒有多少人還聽這種要一直換面的專輯,但沒差啦—因為我自己想這樣子聽專輯。我不是個拗脾氣的老頭,也不是一個反進步化或者反現代科技的末日預言者。我只是很單純的享受這樣的聆聽過程,細細感受前面的第一部份,結束之後我可以稍做休息,再接著聆聽下一部份,或者改天再聽也無妨。這是張雙面雙盤專輯,所以我總共會有三次的換面時間;我想要專輯設計是帶有藝術性,並且它所用的模式是得以讓我獲得這樣的體驗的。
一張專輯猶如一場旅程,它會因為心境與設備上不同有著些許的差異。專輯帶領著你進入它想要呈現的世界、告訴你他想說的故事。我享受專輯的每個部份,我假設如果我都可以這樣喜歡專輯,一定會還有某些人也跟我一樣才是。
我不記得我身邊沒有唱片是什麼時候。我的最最年輕的哥哥都大我 10 歲,我姐差我 15 歲,他們之中還有一個哥哥。當我還是個小孩,他們都已經長大準備搬出去外面住,所以早在我開始買專輯之前,我就從他們那邊繼承來 Monkees、Herman’s Hermits 跟 Bob Dylan 的專輯。這些專輯全然的改變了我的生活,讓我踏上不可避免的音樂一途,可能在某種層面上我被賦予了這種天性。
若我回想我家裡的這些專輯與唱片,它們依然影響了我對至今的聆聽體驗與觀念。我父親擁有一張灌錄了老蒸氣火車頭聲響的專輯,我至今依然時常都會想到它帶給我的震撼:你可以只是坐著然後想聽什麼就聽什麼,然後享受最刺激的體驗,就只是坐著被聲音轟炸。
我大可由 Beatles 的《White Album》舉證背書,做出同樣強力的論述。對當時還是孩子的我來說,受到這樣的啟發:這群人並沒有限制在某個框架之下。而我當時並不知道這個事實,他們的作品明顯比起 Monkees 宏觀很多 (這也是為什麼 Monkees 走 Beatles 風格後,我便沒有繼續買他們的唱片)。
我家並不富裕,所以我有很多合輯跟不是這麼熱銷的唱片,因為他們通常都賣得很便宜。像是 Rolling Stones 的《Between the Buttons》並不是一張大賣的專輯,他擁有著無法想像的內容脈絡 (或可以說是大雜燴),但這依然是一張很棒的專輯,而且至今依然影響著我,即使我已經長大,我依然感謝這些聽起來像是有特殊使命的專輯出現在我的生命裡。
舉個例子,Suicide 第一張唱片在我快十歲時推出,你那時會想「怎麼會有人想的到專輯可以這樣做?」即便到 30、40 年後的現在,它依然忠懇的佇立於我心中不朽的美麗殿堂;你根本無法離開專輯正在播放時的房間,它拽著你面對現實,諒解你在現實中被人生刮的亂七八糟;即使你只聽過 “Frankie Teardrop” 就這麼一次,你也會因為這首歌而無法如同過往時光那般天真爛漫了。
我依然不停的聽著許多專輯,一次次的播放著。當我想到關於這些唱片在我孩提時期教我的事,我也意識到這可能是為什麼我無法專注於一種面向上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 Wilco 要做出這麼多風格迂迴的專輯。我從來都沒辦法謹守一條規則與方式完成我的作品,雖然我非常喜歡這樣風格獨一的專輯。像是 Wire 的《Pink Flag》、第一張 Ramones 的專輯或者 The Stooges 的《Fun House》;如果你當下的情緒正好符合了那樣的世界建構,這些專輯從頭到腳聽下來都是非常驚人的。
黑膠專輯的衰落伴隨著 CD 的出現,黑膠唱片雙面的音樂灌錄時間極限就是 50 分鐘,但是 CD 格式卻長的多了。但我不太相信大多數的音樂(包括我自己的在內),可以讓聽者能專心的聆聽超過 40 分鐘而不休息,然後他們的心神能隨著樂曲從一個靈感到另一個想法,這樣跳躍肯定讓聽眾吃不消。
而 CD 的美術呈現也降低了黑膠專輯想傳達的感動。你想想,若你有一張封面上頭有著一個 12 吋人臉圖、跟你的頭一樣大小的專輯,你可以把它放在椅子上然後跟它對話!但說真的,我倒是沒這麼做過啦!(真的沒有!)
回到這張 《White Album》,它的美術真的非常不可思議。有這塊白白淨淨的格子出現在你的房間裡,會讓人感覺你的世界是不是遺失了某個角落,而這張唱片中的音樂便成為填滿這個角落的像存在。
文/李 鑫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American Songwriter/ Twe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