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專文 下一個音樂世代: 串流音樂和音樂祭 ( 下 )

下一個音樂世代: 串流音樂和音樂祭 ( 下 )

1129
0

前文: 下一個音樂世代: 串流音樂和音樂祭 ( 上 )

millenials

當你了解到串流音樂是讓群眾回到了 “聽音樂” 的行為,那麼音樂祭又是如何稱霸下一個音樂世代 ? 其實音樂祭其實流行很久了,講遠一點可以提到 Woodstock ,講近一點的可以講到春天吶喊。而根據 digitalmusicnews 的報導 78 % 的千禧世代會比較喜歡花錢買經驗。這代表著什麼?

 

 

他們不想蒐藏東西,他們只想體驗

根據 Harris Poll 的統計,82 % 的千禧世代參加過現場的表演,而 72% 表示明年願意花更多錢在體驗現場的感覺。這也是代表更多年輕人想看表演而不是單純的蒐藏一張專輯,而社群媒體的成長也助長了他們參與現場表演的慾望。他們想要的是在 Instagram 上拍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在 Facebook 上留下參加一場表演的經驗。換句話講,他們不希望讓自己看起來很遜。

我要我看起來生活很豐富

你可以回到你中學時期,那個時候可能你帶著當紅的專輯到學校你就很酷,你穿著當紅的鞋子你就很酷。但是現在這種優越感來自於你去過哪裡打卡或者是你參與過甚麼活動,而且 2008 年和 2011 年的金融風暴也導致年輕人開始著重在自己的生活上。他們不再為了會褪色的物資蒐藏而努力,開始想辦法讓自己有更多的生活體驗,同時也要即時的上傳到網路上跟朋友們分享。

#音樂祭 @音樂祭

換句話來說,千禧世代的或許不認為音樂是值得付費的,不過他們更願意參與他們喜歡的音樂家所有活動和演出,而這個也讓近期的音樂家重點是放在表演的品質或者是其他的周邊上面。有了更多的音樂祭才有辦法銷售更多的周邊,銷售更多的周邊才能讓樂團賺到錢。而參與更多的音樂祭也可以提升樂團的曝光率,也進一步培養更多的歌迷。

 

串流服務 + 現場演出 = 更多歌迷

雖然這兩者牽涉到大型唱片公司的行銷經營,不過反過來講這讓獨立音樂團體能夠跳過唱片公司的利益剝削。這代表著音樂工業將轉換成更為客製化的產業,每個人可以挑到一種音樂可以代表他個人的 “品味” ,雖然反過來講年輕人的品味也很容易被各種大公司的行銷 “洗腦” 。不可否認的是,下一個音樂世代是更為注重在各種音樂會的參與以及免額外付費的 “聽歌 ” 服務。

文/ Hammer
資料來源: digitalmusicnews
圖片來源: digitalmusicnews

 

park3
Previous article藍調簡史題外話(五):從泥巴小鬼,到「芝加哥藍調之父」(I)
Next article雜噪與空靈的完美調合 : The Maccabees
Roxy Rocker 是在台灣,致力推廣搖滾音樂文化的推手, 隸屬1982年起經營搖滾音樂場景的 ROXY 系列音樂酒吧. 2012年五月五日創建 roxyrocker.com 搖滾新聞華語網站.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