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 變成了值得懷念的東西,黑膠成了複古的東西,而現在是下載音樂的時代。不過下一個音樂世代喜歡什麼呢 ? 答案是串流音樂跟音樂祭。先帶來 Mark Muligan 在 MiDia 的研究 ” The Streaming Effect: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Streaming Music Behaviour ” 中的兩個圖表。
當人人喊著 iTunes 等下載音樂扼殺了唱片業的同時,他們目前也慢慢的被現在串流音樂服務威脅。先來解釋什麼是串流音樂服務,串流音樂服務就是一種線上音樂平台,而你下載特定的播放器後就可以聽所有的音樂,大多數串流音樂採取每月付費會員制,而你不會得到檔案,你只是播放資料庫的檔案。
這代表著你並不需要擁有數位檔案
從 CD 時代,數位音樂服務就隨著網路發展而出現,從 90 年代後期的 Napster 的檔案共享服務,以及 Napster 停止後的論壇及眾多的 P2P 下載程式。無形之中讓 ” 音樂 ” 的專輯銷售慢慢的失去了金流。一張專輯售出後馬上會分享給一個團體,這讓許多音樂人吃了一記悶拳,因為賣專輯再也不能賺到錢了。
當然,針對這種盜版行為,唱片公司也做出了許多反擊,像是 Metalica 的 I Disappear Demo 帶竟然外流進 Napster ,而許多電台也就這樣公開播放,也難怪 Napster 引起多家唱片公司的訴訟。不過地下化的 P2P 依然蓬勃發展,這也讓音樂專輯的銷售數量也越來越少。
唱片銷售量不再代表音樂的熱門度
當然,當賣唱片賺不到錢時那要怎麼養活音樂家呢 ? 這時候方法就很多種了,首先是出現了”公開播放權” 和 “公開演出權”,當時唱片公司針對所有公開播映的媒體必須要有”合法的授權”,雖然在這種法律推行時曾發生過因為創作者沒有”合法的公開演出權”而無法演出,這在 90年代時鬧出了不少新聞,不過這對唱片公司來講也只是蠅頭小利。而在 2001 年出現了革命性的平台 iTunes。
iTunes ,讓網路上的音樂檔案有了合法的獲利
當檔案本身就可以合法交易,這也改變了音樂市場的生態,同時間也代表著大家不用再執著於實體專輯,只要花少許的錢就可以下載到自己喜歡的歌,這也讓之前的專輯轉換成 “蒐藏者” 的興趣。而音樂本身就可以透過網路通路銷售,這同時也代表如果你只是想要聽歌,那就買 “歌” 就好了。
串流服務只是讓你回到 “聽歌” 的行為
其實串流服務並不是新概念,電台廣播本身就是一種串流服務。而網路上的串流服務一開始是由 Rhapsody 開始,他也是主打網路電台或者提供網頁的音樂服務。雖然 iTunes 提供合法的下載音樂市場在近十年開發了一個卓越的商業模式,但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擁有”音樂”本身,大家只是想聽個歌罷了。因此這也要回到一開始的圖表。為什麼 Spotify 的用戶會成長得那麼快? 因為大家只是想聽個歌。而同樣的價錢可以讓你同時聽到數十萬張的專輯,而不只是擁有那三張專輯。
文/ Hammer
圖片來源: digitalmusicnews,ragett
資料來源: digitalmusicnews,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