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講 Quincy Jones ,27座葛萊美獎得主, 擅長 Jazz、Funk 和 Hip-Hop 音樂。他製作過的音樂大概可以塞滿你的 iPod,他設計了 20 世紀的流行音樂,但是他對於 21 世紀的音樂感到憤怒。
Quincy 絕對是一個懂音樂的人。他 13 歲在西雅圖就加入 Jazz 和 Swing 的樂團,而且遇到了一位來自喬治亞的年輕鋼琴家 Ray Charles 。在 Berklee Music School 短短的一年他就受邀跟著 Lioel Hampton 的樂團巡迴,後來甚至被安排到 Duke Ellington、 Count Basie 和 Dinah Washington 底下。
但是隨著幾次樂團的失敗,讓他了解到短時間的成功會毀於時代的遺棄,因此他成為一個隨時尋找新技術的人。甚至後來接觸到音樂製作後,他決定在當時廉價耳機及八卦新聞當道的音樂市場中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而這位文化的巨人出現在 Harman Kardon 的紀錄片 The Distortion of Sound 裡,以他的觀點針對現在的音樂製作提出了幾個看法。
iTunes 、Spotfy、Youtube等等串流媒體造成單曲文化
Quincy 和 Michael Jackson 1982年合作的 Thriller 是流行音樂文化中的里程碑。這張專輯九首歌中有七首足以當作主打歌,但是擺在一起後就像是讓人用耳朵聽了部電影,讓每一首歌的情緒還有變化都連貫起來。他回想起當初黑膠時代一首歌因為技術的關係只能少於三分鐘,而他要想盡辦法把歌曲濃縮到三分鐘以內。雖然這限制了當時的音樂製作,不過這也讓他專注於在讓專輯成為一個藝術品,像他的老朋友 Beatles 的製作人 George Martin 一樣。但是現在的單曲文化讓專輯製作公司並不會想要回到以前做出精緻的專輯,反而著重在專輯的贈品上面,或者是一張專輯可能有著兩三首主打歌但是中間穿插的歌曲讓整張專輯沒有完整性甚至失去了整張專輯成為聲音藝術的價值。
數位音樂音質的破壞
現在音樂市場進入一個便宜而容易取得的時代,你可以在網路上下載許多的 MP3 音樂,但是當 Mp3 檔案往往為了檔案更小而將音質壓縮,甚至會影響到 90 % 。市面上充斥的劣質的耳機配著iPod播放劣質的音檔,這會讓人們耳朵喪失對音質的需求。而現在數位音樂製作工具雖然方便,卻讓許多不懂音樂的人只能成為音樂製作中的作業員,如果你可以瞭解音樂你才能設計音樂,讓那些工具為你工作。
讓歌曲放在首位
一首歌可以讓一個爛歌手成為巨星,但是一首爛歌讓三位巨星唱都不會紅。音樂製作的市場考量終究要回到音樂本身。甚麼是好的歌呢 ? Quincy只說,當初他們製作了 800 首中挑了九首做出 Thriller ,而且每一首歌都是他們日日夜夜的製作。就是這種強大的品管中,他們才製作出一個滿意的編曲。 Quincy 在 24 歲跟傳奇作曲家 Nadia Boulanger 學習,Nadia 稱 “原本只有 12 個音符,但是上帝後來多創造了Quincy 和第 13 個音符。” Quincy 分享了他的心得”所有的音樂就是這 12 個音符,不過你一定要用不同的節奏、不同的合聲、不同的 旋律,才能做出你自己的音樂。”
音樂是一個連續的文化
音樂的發展是建立在許多人的身上,而他自己也在長久的學習後開始學著教導。他跟 Harman Kardon 開始解決年輕人硬體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劣質的器材充斥著整個市場時。而他自己也開始教導 The Globe Gumbo All Star 國際青少年樂團,這讓他覺得自己充滿活力。而和這些充滿幹勁、精力充沛的年輕人一起挑戰極限是也是他現在唯一的工作。
那他到底為什麼擔憂?
這可以回顧一篇文章 淺談 Thomas Honeyman的 音樂工業怎麼被一整個世代親手扼殺。
不論你專輯音質再完美都會被最後聽眾的 MP3 所閹割,而觀眾的聽覺感官也會逐漸麻痺。而導致音樂製作無力再做得更為精緻,使得音樂上逐漸變得粗糙而乏味。串流媒體讓獨立製作人可以獨立做出一首單曲,但是因為少了團隊合作的經驗卻反而讓專輯製作變成許多單曲的合輯而非一張專輯,這讓專輯製作變成了一個鬆散而失去藝術價值。而社群媒體也讓許多唱片公司轉而著重於粉絲經營而非音樂上的經營,這也讓音樂創作上少了資源,也直接的影響了音樂品質。
或許現在多了些創作上的自由,但無形之中也可能讓人忘記了音樂本來就是個聽覺上的藝術,而藝術則是需要千錘百鍊的。
文/ Hammer
資料來源: vh1
圖片來源: 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