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企劃專文 藍調簡史:苦難中淬煉出的低吟 – Part 1

藍調簡史:苦難中淬煉出的低吟 – Part 1

3551
0

Blind-Lemon-Jefferson

Blind “Lemon” Jefferson

如果你不知道上面這位老兄是誰,那請你千萬不要告訴任何人你「懂藍調」。當 Willie Dixon 在《I Am the Blues: The Willie Dixon Story》中說道:「The Blues is the roots of all American music.」時,我們就該知道要去哪裡尋根,身為搖滾客的我們,該去哪裡找尋我們的母親,那孕育出這一切的母體,唯一的源頭,就是 Blues,藍調。

要談藍調的源頭,眾說紛紜、百家爭鳴,我亦不是個權威性的人士,所有我說的話,都可以被”不算”,然而,我還是想要探究這個「源頭」;沒有藍調,哪會有滾石合唱團?沒有藍調,Jimi Hendrix 又算甚麼?沒有藍調,現在我們甚麼音樂都沒有。

終究有那麼一天,你聽音樂的歷程裡總會遇到一座高山,在山腳下,你會遇到 Jimi Hendrix 坐在那兒,並且抬起頭來不懷好意地笑著對你說:「嘿,我的音樂夠猛了吧?我的吉他很屌吧?」接著他隨興地往山頭上一指「那上面,有更屌、更生猛、更原始的東西,夠膽的,把你聽過的東西全帶著,徒手爬上去看看吧!」,這個時候你就該知道,一場驚心動魄、沒有回頭路的旅程就此展開。

 

序:起源

 

從非洲大陸到棉花田

棉花田裡的黑奴

約莫是 18 世紀,非洲大陸上純樸的黑人們正 過著他們安逸、無暇、恬靜的生活;有一天,巨大無比的船隻、像怪獸一樣的龐然大物從海上直駛而來,從那一天起,這些黑膚色人種,就被迫離鄉背井的來到美洲大陸,在工作環境極糟的棉花田裡、穀倉裡、礦坑裡,沒日沒夜的工作、辛勞。在運送途中,會先死去一批非洲人;到了當地水土不服,又會死去一批;最後因為過勞與營養不良,又會死去一批;因此,白人不斷的運送黑奴來到這裡,死一個,就運三個來,死三個我就再買十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非洲人不斷地被送來美洲大陸。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被抓來這裡、死在這裡、被埋葬在這裡。

當時的非洲人並沒有意識到,或者我們該說,他們根本沒有辦法意識到:從踏上這塊土地開始,世界的音樂齒輪就慢慢地轉動了,無聲無息地推動著。這些非洲人的後裔將掀起無與倫比的音樂狂潮:從藍調到爵士,從藍調到放克、從藍調到搖滾、從藍調到嘻哈,所有音樂的的血脈裡,我們都可以汲取出藍調的基因。你想避開?作夢!這些非洲人民用一百多年的時光一路累積的精華,直到現在我們仍在吸吮,你想要打破這規矩和這框架,可以,拿命來換。

這些非洲人在棉花田裡一天要工作多久?記得,那時候沒有所謂的勞基法。人生而平等?沒有這回事。黑人甚至連人都算不上,而是畜生( animal )。答案是:一天至少十四小時以上。三餐吃甚麼?吃像水一樣稀的麥粥和碎肉末,睡在倉庫裡的茅草上,每晚都要被不知名的昆蟲叮咬。那種生活,就是我們口中的地獄,但也因為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環境,埋下了藍調的種子,他的根正悄悄地往下紮,又像病毒一樣的漸漸擴散、蔓延。

 

宗教靈歌的推波助瀾

黑人教會

非洲人有沒有宗教信仰?當然有。

他們在原本的非洲大陸上,不同的部落、不同的聚落都有自己的在地信仰,無論是大地之母、祖靈、多元信仰、一神信仰,都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信仰;然而,來到美洲大陸之後,他們的所有信仰都被白人視為「巫術」、「邪魔歪道」,只有信仰唯一真神耶和華,才是對的。白種人不但強制的抓走他們,逼他們與親人永別,還逼著他們改信基督教,唱著基督教的聖歌;然而,也正是這唱歌的關鍵點,引爆了藍調的火苗。

原本,非洲的傳統在地音樂擁有很強烈的節奏,致使非洲人天生就有無比的節奏感,無論是跳舞還是歌唱,那強烈的節奏像是直衝進你的心臟,彷彿強迫你的心跳聲與之共鳴;來到美洲大陸後,即使千千萬萬個不願意,他們然被壓著上教堂、逼著唱聖歌;但那充滿旋律的歌曲,已然溜進黑人的血脈中。

南北戰爭結束於 1865 年,林肯雖然解放了黑奴,但是黑奴們並不是馬上獲得自由,而是「逐步」獲得自由。因此, 1865 年以後,南方仍然有許多奴隸存在,奴隸制度更是沒有被立即廢止。我能夠想像當時的夜晚裡,黑奴們趁著主人們都睡著後,他們拎著破舊的吉他到棉花田,遠離主人的宅邸,在棉花田中央低吟著,唱著痛苦、唱著哀愁、唱著那說不出的心酸與無奈。夜復一夜,這些吟唱變成了歌曲,流傳在所有黑奴之間;漸漸地,白人教會的歌曲,開始被黑奴們採用,在他們傳統的強烈節奏感中,加上了旋律的變化。於此同時,黑奴們正醞釀了一種新型態的音樂,一種結合了非洲大陸的傳統音樂與美洲大陸上教會音樂的結晶。這結晶,又再經過十幾年的演變後,我們統稱為「藍調」。

 

下一篇:《藍調簡史:苦難中淬煉出的低吟 – Part 2

 

文/Vincent

圖片來源:theglobaldispatches.com/ebony.com/history.com

 

park3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