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專文 後搖滾-意識形態的迷宮

後搖滾-意識形態的迷宮

5285
0

與其要說後搖滾是一種類型,倒不如說它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展現。之所以說不太能算是類型的原因是因為,感覺,跟「其他」的選項一樣,換句話說,就是歸類不了的就歸到這邊。

 

認真來說,我有那種在樂團的朋友,他說他終其一生都搞不懂後搖滾是瞎毀,他也認為後搖滾不算搖滾樂(我還遇過有人堅持披頭四之後就沒有搖滾樂存在的人。)不過會有這種定義(不算搖滾樂)的出現,更多的是他說的老實話:我聽不懂。其實我寫有關這些音樂的評論以來,什麼樂理的我也都不懂。說穿了我也是寫感覺,那這樣,我是不是也能稱作後樂評(哈)?

 

我本身是讀設計與藝術相關的科系。在我們需要知道與背誦的歷史裡,有個「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我覺得是很適用於解釋「後搖滾」與「搖滾」之間的關係。「現代主義」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結果,追求一切精準與確實,重視邏輯與科學。在「現代主義」中,「什麼是什麼」是很重要的,要有明確的規範與順序,不能忍受模糊,相對也重視階級以及身分的完整及各自獨立性,也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基石。彼此間井水不犯河水是很重要的,就拿藝術上而言,必須絕對的純粹,並且有涵蓋性及限制性,更重要的是比較性(與階級地位分別相掛勾)。必須要在美術館或是博物館才能說是藝術,如果沒有,那就沒有公信力,就不能算是藝術。建築上來說,追求的是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必須要精確到空間所使用的每個物件,或者說凡是存在的每個物件都要完全的符合人體工學,沒有意義的物件就得剔除。各領域必須各自的獨立,也就是說藝術必須只能是藝術,建築必須只能是建築,所有一切抽象的名詞都被邏輯化並賦與絕對意義,標準界定相當的清晰。

 

與「後現代主義」息息相關的,恐怕是電子科技化以及網路化,當所有東西都可以被在極短的時間複製的時候,就變成了毫無限制,「後現代主義」沒有所謂「明確」的風格軌跡可循。你只要記住,沒有特定的風格軌跡可循,都可以是「後現代主義」,在這點與「後搖滾」是相當雷同的。與「現代主義」最不同的是,在「現代主義」裡所有東西都要有一定的定位,分別,以及明確的定位。而「後現代主義」裡,所有既定一切事實與規範都可以被質疑,肯定所有「矛盾」的一切,並把「矛盾」視為人類本質需要。注重的不再只是形式,而是內在的意義與精神,後搖滾最大的特點也是如此。

 

後搖滾也與心裡學有關。後搖滾比起其他的音樂最不一樣的地方,他已經可以營造一種仙境,魔幻式的氛圍,或者說是夢也可以。而古典樂雖然也可以營造這種氛圍,但它本身有太多的刻板印象了,比如說:演奏者通常都有太多的自信以及束縛,聽者大多都是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在聽這些音樂的時候,你需要穿著正式,打領結用領帶,或者是穿上昂貴的禮服,而地點不外乎是正式的,甚至是國家級的音樂廳,古典樂變成了一種所謂的社會經濟地位需要有的品味。簡單舉個例子,你會比較常聽見兩個財經界大佬討論莫札特還是李斯特的差異(更多是不懂裝懂),而比較不會去聽到:FUCK!我超愛齊柏林飛船之類的話。再者,古典樂被大量的用在一些正式場合以及正式的宣告,他已經變成了一種你習慣並且有既定印象的音樂了,音樂一響起,你做的事情可能是端杯酒去套套關係打打招呼,而不是閉上眼專注聆聽,更別提什麼夢境什麼潛意識了。當太多的主觀意識出現時,潛意識的出現就會被拋之腦後,因為它被太多的既定印象干擾,而後搖滾並沒有這些問題,因為它足夠陌生。

 

後搖滾樂手營造出來得氛圍也好,夢境也好,都是一種對於自身的潛意識所做出的展現,而這種樂團本身的潛意識所做出的展現跟聽眾的潛意識所會做出的展現或者樣貌,肯定是不會相符的,也就是說在主觀的感受裡,是不一樣的。當然所有聲音或者一切都可以說是潛意識的展現。但我覺得後搖滾的運行方式以及作曲方式基本上是較為放任潛意識的,另外也把像歌詞這種具象具有引導性的東西完全的剃除,因為那會干擾到聽眾對於歌曲所呈現出來的反應,失去了明確的意象引導,觀眾通常就會不由自主的往自己所知道或自己希望的,渴望的或是想要的方向去走。所以說後搖滾可以是一種嶄新的,脫離形式上的探討(當然現在越來越有形式了)。其實民俗音樂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因為你完全的不熟悉,人在迷路時通常習慣照自己的習慣去走,也就是下意識的。後搖滾基本上可以稱作意識形態的迷宮,正式建立在它的解構性質以及陌生與嶄新或者是非主流上。而對於民俗音樂與後搖滾的結合其實有人已經在嘗試了,而且常是得很成功。那就是你我都很熟悉的席格洛斯。來自冰島的席格洛斯除了把方言帶進歌裡,還創造了一種以方言為基礎的全新的語言。是的,全新的語言,只有他們自己聽得懂的語言。

 

是的,我提到了非主流。我們可以假設我們現在的主流音樂是樂器為主要的形式,而有一天開始有不規律的人聲出現在大家耳朵裡。那是不是就能是一種陌生,一種非主流。其實有非主流的存在就一定會有主流,有後搖滾就一定會有搖滾,有後現代主義就一定會有現代主義。這就是一種相互競爭,相互反抗,藉件對方來反思的相互作用。這種形式可以互相襯托與競爭,是一種共生的存在。有時候這種「矛盾」的強調就是體現在這種地方,後現代主義基本上運用了這個論調去反省了現代主義的不足。

 

文學上來說,後搖滾貼近於意識流。意識流最淺白的做法就是在於內心獨白,讓人物或者場景的行為以及外在的刻畫(具象)轉為內在心靈的表述,並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脫離了外在框架就可以毫無限制,因此所有一切都有可能發生,最經典的例子在於愛爾蘭的現作家詹姆斯喬伊斯於一九九二年所發行出版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全書可以分為三部分,一不分六章總共十八章,每一章就是一個小時,每一個小時都發生在都柏林一天的一天裡。(準確時間是一九零四年六月十六日早上的八點到午夜的兩點四十五分,整整將近十九個小時。)在這十九小時中的種種人事物在這本書裡表露無疑。在表面上看來,每一章的內容可以說讀來是非常的生澀且凌亂,但事實上他內部結構與荷馬的經典作品「奧德賽」有相當密切的關聯。在每一個章節裡都有各自成立的寫作方式,在角色和情節上都會對應到一個「奧德賽」裡的故事。而在「尤利西斯」最後一裡章有整整四十頁沒有使用任何一個的標點符號,描述的是一個妻子的獨白。(這段是不是很後搖?就像是後搖裡俗稱的爆炸階段。)在這部小說裡大量描寫細節以及意識流手法構建並解構了一個心靈風暴所產生的時空。「尤利西斯」可以說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並被譽為二十世紀的百大英文小說之首。據說讀這本小說要用長達三年,從這個時間看來,是不是與後搖滾的形式相連結呢?

 

接下來我們從字詞來看:現代主義的英文是(Postmodernism),現代主義則是(Modernism)。而後搖滾呢?則是(Post rock),對於這個(Post)這個單詞已經被運用的非常廣泛了,好吧,氾濫。對這個詞我現在已經有點感冒,就像是反動之後在反動之後在反動之後在反動一樣,你已經不知道在幹嘛了。如果有一天,有個團的風格是:「後後龐黑金+一點點後瞪鞋與暗潮」我也不會太奇怪啦。

 

而所謂的「後搖滾」就是想要打破既定的搖滾形式,從而重新去定義所謂的「搖滾樂」。基本上不照一般的「搖滾樂」節奏或者是形式去走。在搖滾樂裡定位清晰的吉他角色完全被剃除。吉他可以不再是主要角色,可以大量運用破音,彈奏的技法甚至可以用小提琴弓弦等期他能發出「聲音」的事物,甚至是不需要吉他。樂隊編制也不會在是兩把吉他一把貝斯一套鼓的固定組合,可以大量採用了電子樂以及混音器材,並把工業文明所出現的環境音,工業製造所造成的噪音,還有民俗味很重的傳統名俗樂器,或者一切可以發聲的破銅爛鐵。大多數後搖裡都沒有主唱的位置,或者說是剃除主唱的位子,讓他單純的是一個聲音單位。唱的或者是發出來的聲音可以沒有歌詞或者是把人聲變成是一種單獨的發聲樂器,可以是方言或是地方性的語言。或者不再有特定語言,不需要被聽懂也不想讓你聽懂,「歌詞」不再是有獨立意義,也不能透過歌詞了解或解釋什麼。打破傳統歌曲長度(三到五分鐘),追求不再是一首有明確記憶點,明確印象的商業歌曲。而長度是完全沒有限制的,大多五六至十分鐘左右,有些樂曲甚至直接長至長達二、三十分鐘。專輯概念也轉變為整張專輯都必須是連貫的,或者說整張專輯就是一首歌,變得跟交響樂曲一樣,這是第一樂章,這是第二樂章,然後總共有幾個樂章之類的。 

 

也因此,有大量的人分不清後搖滾的界限在哪,那這樣實驗搖滾啦,太空搖滾啊,另類搖滾那些什麼的到底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有時候太注重這些形式會沒有意義,你只要覺得你觸動你的心,就是好東西。對於後搖滾我最直觀的感受是「漂浮」,後搖滾對於著重氛圍跟音場相當的講究,一般來說,你會聽見音樂一層層的往上堆疊,然後接著爆發又一瞬間轉回寧靜,那感覺就是你置身在太空裡,你聽不見聲音但你就是知道你被某些東西帶走了,也像在深海裡漂浮,無止盡的懸浮著。那是一種對於現在過於精緻化,完整度高,既定形式不斷出現的一種全面解構,還原成一個個細小的分子。瓦解對於表象的認識,貼近心靈層面並做深度的探討。不再有國界之分,不再有語言之別,不再有種族等所有既定的先入為主,而讓聲音單純只會是聲音,讓每個人都拉回同一個起跑線,一起平等的聆聽,一起在其中被解構,被解離。

 

後搖滾就像是一場回歸,秉除所有流行與大家習慣的模式,讓音樂不再只是音樂,讓音樂就只是音樂(我沒有打錯)。當然,會有朋友說:最近的後搖滾是否越來越制式了?我上次看到樂評人黃津?說:「重複性及較簡約為主,這大概是最正統後搖滾的特色。但後搖滾亦有一定困難,就是太容易玩,皆因後搖滾樂隊不需要主音,簡單加上一個reverb並不斷重複同一個riff,總之就是在搖滾樂上加一點新元素,你就可以算是後搖滾樂隊了。」固定的前段鋪陳,固定的後段爆發在重歸回寧靜。會覺得好像大多都聽起來差不多。

 

就像是搖滾樂一開始的產生,這種所謂「後」的檢討以及打破會越來越多,或者會是說一輪接上一輪,並且不斷輪迴。對於這種音樂風格的檢討以及不斷的創新,我想事源自於人對於現況的不滿與否定吧。

 

最後附上先驅「Tortoise – Djed」:

 

 

文 / Snow

 

park3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