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專文 1969 年,音樂與世界的碰撞

1969 年,音樂與世界的碰撞

2957
0
Jimi Hendrix

似乎,一切的糾結、哀愁與荒涼,都從這一年奏起序章;似乎,一切的歡愉、繽紛與狂野,也在這一年流瀉出尾音。

1969 年的 6 月 28 日凌晨,也就是差不多 45 五年前的這個時候,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石牆酒吧( Stone Wall )」,發生了同性戀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示威衝突,這是美國史上第一次,也是全球史上第一次同性戀人士激進的反抗壓迫。而在那一年的稍早,尼克森就任了美國總統;波音 747 原型機首次試飛;Led Zeppelin 發行了第一張專輯。

在石牆酒吧衝突大約半個月之後,尼爾阿姆斯壯( Neil Armstrong )搭乘阿波羅 11 號,登陸月球,說出了:「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踏上地球以外的陸地;一個月之後,最令人懷念與世界最偉大的音樂祭「伍茲塔克」音樂祭,在意想不到的狀況下開幕了,引起全美國嬉皮的空前盛況,前後短短幾天的音樂會,據說吸引了總共五百萬的人次;但同年,The Rolling Stones 在 加州 Altamont 舉辦演唱會,聘請惡名昭彰的重機俱樂部「Hells Angels」為保全隊伍,卻發生了「Hells Angels」持刀活活刺死樂迷的悲劇事件。

這一刀,似乎也刺破了嘻皮標榜「愛與和平( Love & Peace )」的意象,那時代的愛與和平、寬恕與包容,也在此算是終結了。

Hells Angels 成員於 Altamont 鬥毆的照片

讓我們再次的把時空回溯一下;當年,Bob Dylan 從蒼涼、冷冽的明尼蘇達州來到紐約東村時,所有的花朵、俊秀的青年男女們,帶著些許稚嫩但卻堅毅的神情,從那時開始綻放「花之子」的力量。1955 年,越戰開打,國內反戰情緒高漲、黑人民權團體走上街頭、女性爭取平等權力,所有這個世界的各種思潮在那個時候開始匯聚。

那一年,我們記憶中最精華的聲響,似乎也在那時接二連三的在人們之間傳唱著:

The Beatles 的《Yellow Submarine》
MC5 的《Kick Out the Jams》
Genesis 的《From Genesis To Revelation》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Frank Sinatra 的《My Way》
Sly & The Family Stone  的《Stand!》
Elvis Presley 的《From Elvis In Memphis》
Deep Purple 的《Deep Purple》
The Band 的《The Band》
Frank Zappa 的《Hot Rats》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的《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David Bowie 的《Space Oddity》
The Rolling Stones 的《Let It Bleed》
The Beatles 的《Abbey Road》
The Stooges 的《The Stooges》
George Harrison 的《Electronic Sound》

Beatles《Abbey Road》

這些音樂的意義在哪裡?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但對我而言,這些音樂不只是那個時代的註解,而是一個音樂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年分。所有音樂創作的高潮、能量、爆發力,都在這一年毫無保留的炸裂。也許是時代列車的鳴笛聲,催促著這些搖滾客往前追逐,致使他們可以在一年之內,爭相發表這麼多張專輯;最有趣的地方在於,這個年代的音樂不單單是數量上的驚人,那品質與經典,更是令人讚嘆!

想想,現在的樂團,多久才發一張專輯?The Beatles 在 1969 年一連發了兩張,兩張都進了滾石雜誌 500 大專輯。而在 1969 年的這些專輯裡,進入到滾石五百大專輯的數量,又多的驚人。

這個年代的音樂,為什麼可以如此的多產又具有高品質?我認為原因在於「時代的動盪」。

當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時候,是一種人們對於太空想像的描繪終於成真的一刻;當石牆運動爆發時,是跨越性別的一種革命;當伍茲塔克終於開辦時,是「花之子」終於在世界徹底綻放的瞬間;當民權團體走上街頭時,是人們的思潮激盪、衝撞的時刻;當越戰爆發時,是一場不知為何而戰的悲慘戰爭;太多太多的事情,聚集在這個年代,人們在這樣的場域裡不停奔走、揮灑、戰鬥。是陰錯陽差,還是機緣巧合,人類史上的幾件大事,就這麼恰巧的發生在 1969 年,醞釀許久的力量和精神,都在這一年完完全全的引爆。

當第一聲槍響劃破天空時,所有的騷動、焦躁,也在那時候找到出口。


民國 58 年的時候,你在幹嘛?你在哪裡?

也許你還沒出生,也許你是個大學生,也許你才國小;但,在地球的另一端,有這麼多事件在當時轟炸著社會與人心。

民國 58 年的時候,Jimi Hendrix 在 Woodstock 上狂野的演奏了他的歌曲;民國 58 年的時候,英倫搖滾勢力將版圖拉到美國國土上,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David Bowie 等人「入侵」美國搖滾;在那時,地球遙遠的另一端,這些搖滾樂的英雄們正輪番上陣,提起他們的武器;吉他就是他們的大砲、貝斯就是他們的步槍、鼓聲就是他們的步伐。

他們用音樂撼動這個世界。

他們在舞台上把音量開到最大,用力的刷著吉他、用力的彈奏貝斯、用力的敲出鼓聲、聲嘶力竭的唱著,吼出那個年代的困頓、徬徨、堅持、失落、煩躁與奇想。

那一年,太多突如其來的變化,衝撞當時人們的思緒,太多太多的事件挑戰人們的信仰、信念;在那時,唯有不斷的改變和適應,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速度。也正因如此,那個年代的音樂,才會被後世奉為圭臬、被當作經典,直到今天,有些歌曲聽起來依然是那麼的前衛,一點都沒有「這是老歌」的感覺浮現,試問,現在的我們還做得出這種音樂嗎?音樂的歷史裡,還能有幾次「1969」?

Time Magazine

然而,一切美好、狂飆、黃金的軌跡,似乎也在 1969 年畫下句點。

高潮過後總是徒留空虛與失落,當「最屌」的已經玩過了、玩完了,然後呢?當爭取的已漸漸落實了,然後呢?當標榜著「Love & Peace」的神話破滅的時候呢?他們該往哪裡走?

有人說,「真正的搖滾樂死於 1969 年的 12 月 31 日。從那天之後的,就只是沒有味道的糖水,很好入喉,但卻不再有餘韻。」

不管你是否同意這段話,你無法去否認,那樣的年代是幾乎不可能重現了。1969 年之後,奔跑的速度變慢了,飛翔的高度變低了,剩下餘燼持續的在呵護微小的火苗,試圖讓這一把火不要熄滅。

經過將近半個世紀,有多少人還會懷念起 1969 年?有多少人思念起這一段歷史?當阿姆斯壯踏上月球的那一刻,The Beatles 正在錄音室裡灌錄專輯;當石牆酒吧暴動時,Jimi Hendrix 可能正一邊嗑藥一邊與美女們赤裸的躺在床上,並在那些女人面前表演吉他;當戴高樂總統下台時,Joan Baez 可能正力勸 Bob Dylan 參加某一場他不願參加的集會;

當世界的局勢正在劇烈變動的時候,音樂的腳步並沒有停歇,更沒有放慢。搖滾樂總是與世界同步,如果這個年代是美好的,搖滾樂便會造就出經典,如果這個年代是頹靡的,搖滾樂一樣會反映出來。搖滾樂比甚麼都真實,讓你無法用任何謊言去掩飾你所處的年代。

有多少次,我們渴望回到 1969?有多少次我們做著白日夢,想像自己在泥濘裡「做愛不作戰」的過生活、聽音樂?有多少次我們總在聆聽那些音樂時,感嘆時代的凋零?有多少次,我們問自己是否生錯了年代?

然而,時代終結了,演員們紛紛下台一鞠躬,留下一潭清池,在深夜裡,映照出月亮的皎潔與純白無暇。

 

文/Vincent

圖片來源:lefigaro.fr/static.guim.co.uk/pocketfullofliberty.com/radiomaxmusic2.file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