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企劃專文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4) 存在即是真理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4) 存在即是真理

2633
4

前續 : 遙遠的觸碰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1)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2)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3) 存在即是真理

「Technique」–1989

 

這張專輯「Technique」是以愉悅樂觀的曲調搭上淒涼生硬的歌詞來做一個融合,創造出差別以及對比。在這裡可以看到「Brotherhood」裡玩的文字遊戲玩得更兇了一些,直接玩到詞裡去了。也可以看到依舊是走著「Power, Corruption & Lies」的路線到「Low-Life」再到「Brotherhood」以及這張「Technique」同樣的都是雙專輯的兩個版本,也如同前幾張專輯一樣,是可以看見歌曲與歌曲的連結,例如非常明顯的「Run」與「Run 2」野分屬兩個版本相映成輝。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把「Run」與「Run 2」兩首歌接再一起聽聽,我想應該是非常有趣的。

此時New Order在英國的影響力以及跨越海洋飄到了美國本土以及加拿大上。專輯裡的「Guilty Partner」裡低低的吟唱轉到主歌時也出現Bernard Sumner腔調裡特有的些微陰鬱味道。而「Mr. Disco」的前奏就表明了這首歌為什麼會叫「Mr. Disco」,前奏一下就非常的想要跑出去動一動,「Mr. Disco」裡所運用的Disco元素玩轉的非常靈通,沒有絲毫的不順暢與生硬,可以說是來去自如。「Vanishing Point」裡的鋼琴非常的驚喜,與那沉重的貝斯線相互的交會著,收回剩下的鋼琴獨奏時,又巧妙轉回主旋律與節拍器當中,裡面人聲的交融與摺疊也延續了上一張「Brotherhood」的主要太討。「Fine Line」與「Round & Round」裡靈活的電子動線讓我想起了「Power, Corruption & Lies」。而加入的人聲裡有些怪腔怪調的趣味性也不失「Brotherhood」的影子。「MTO」則是本次實驗味最重的一首,直接把人聲當電子發聲器在使用,跳動的旋律線頻率大的驚喜一段接一段,節拍器的使用更為明目張膽的赤裸裸。

「Run」:

 

再跑一次的「Run 2」:

 

這次專輯不同在於大量使用鍵盤樂器,並幾乎都把它拿來當主旋律,也有非常大的比重。

「Mr. Disco」

 

「Vanishing Point」

 

「Fine Line」

 

「Round & Round」

 

「MTO」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22aks-5v78]

「Republic」–1993

 

「Republic」與前面幾張最大不同是,不再以雙專輯形式發表。此後專輯都以單張形式發行。對於「Republic」這張專輯我只能說,真得很「Republic」。

電氣味與吉他線走的是非常穩固的路線,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創新與新意。整張專輯和緩而寧靜,抒情的就如同情歌一般,也因此調合性非常的高,第一首開場到最後一首的排序可說是非常的流暢。

前半部吉他味較為重,後半部電子味站大多比例,以二分法貫穿整張專輯。而在人聲的交融與摺疊上,或者是節拍器與鋼琴的碰撞上不約而同的都被稀釋到極為狹小的比例。就個人觀感來說,我覺得這是他們最「乖」的一張專輯,也是最沒有記憶點的一張專輯,對我來說我會覺得有點像過場的背景音樂。稍為比較有印象的幾首歌曲要屬開場曲「Regret」以及前奏較為生動的「Spooky」,以及在專輯裡最為活潑的「Liar」及後段收尾的「Special」的前奏較為特別而已。

「Regret」

 

「Spooky」

 

「Liar」

 

「Special」

 

而樂團也暫時宣告休團,我想他們真的累了吧。而這張專輯的女聲部分以及電子稀釋的成分與可以隱隱看的到對下一張「Get Ready」的影響。而樂團的第一張精選也宣告發行。

「Get Ready」–2001

 

1998年樂團重新聚首,同時也討論了樂團之後的走向,比較重要的一條是重新開始在現場演唱Joy Division的歌曲。在「Republic」發行後八年, 推出了新專輯「Get Ready」。在我看來「Get Ready」比「Republic」更具有更多的生命力,一樣是流行走向卻明快許多。電子樂基本上很難聽到像之前幾乎到處打的節拍器,而吉他成為主軸的引領者。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場曲「Crystal」裡可以聽見女高音的與主唱所帶來的交互應用,即二重唱的方式。接續的「60 Miles an Hour」抒情卻又不失旋律上的明快,是我整張裡面最為喜歡的一首。中段的「Slow Jam」開頭非常的酷,偏偏Bernard Sumner又唱的很鬆,讓我覺得很是有趣,後段的吉他電子聲響可以說是排山倒海而來,一層疊著一層綿延不絕。「Someone Like You」是少數電子比例較重的歌曲,是整張最為突出的概念曲。「Close Range」前奏非常的有味道,是整張人聲摺疊與交融最多的一首。終曲「Run Wild」簡單的編制就像是一首小小的情歌,對於收尾而言恰到好處。

驚艷的開場曲「Crystal」

 

百聽不膩的「60 Miles an Hour」

 

「Slow Jam」

 

「Someone Like You」

 

「Close Range」

 

簡單的「Run Wild」

 

而這個階段最大問題是 Peter Hook 不願離鄉巡迴,只好找來 Phil Cunningham,也為日後埋下爭端。

「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2005

Phil Cunningham頂替了Gillian Gilbert,正式的加入了New Order。因為在Stephen Morris與Gillian Gilbert婚後,Gillian Gilbert必須為了家計而退出。同年的NME獎New Order與Joy Division獲頒終身成就獎。(謝謝網友更正,如有錯誤請您多指教謝謝。)”

專輯調性可以說是接續「Get Ready」一樣加入許多的女聲。更偏向主流音樂,開場曲「Who’s Joe」前半段鋪陳有幾分史詩意味,但我聽到更多的是自省了味道。先行單曲「Krafty」接續過去一貫風格,展現吉他與電子各半的性質。「Dracula’s Castle」前奏非常的獨樹一格,乾淨的鋼琴與電子樂衝突點夠大。「Guilt Is A Useless Emotion」那段心跳聲讓我驚訝不少,或許他們新素材正式從器官來發想也說不定,也是整張專輯最有趣的一首,一樣配製有男女二重唱。「Turn」後段的吉他非常好聽,而最後「Working Overtime」反而非常的硬,像是前期的後龐克風格。

「Who’s Joe」

 

「Krafty」

 

「Dracula’s Castle」

 

「Guilt Is A Useless Emotion」

 

「Turn」

 

「Working Overtime」

 

在樂團裡 Peter Hook 建言取消巡迴。在電視台上 Peter Hook 更脫口說:「不想與 Bernard Sumner 共事一處的話語。」之後 Peter Hook 正式離開了 New Order。

「Lost Sirens」–2013

 

在沒有其他人手的情況下,Gillian Gilbert 之後回歸了 New Order。八年後他們推出新專輯「Lost Sirens」,巧合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八年接續著。較前兩張專輯有了更多的突破,似乎開始精簡以往複雜的元素,也慢慢把電子樂比例調整回來,還可以聽到有些民謠的成分在。但大體方向依舊相同,較為圓融。

開場曲「I’ll Stay With You」電子樂吉他各半的比例依舊鮮明,但兩者變的逕位分明了起來。「Californian Grass」非常的好聽,吉他的條配讓我很是喜歡。「Shake It Up」是專輯裡最突出的一首,生動活潑。「I’ve Got a Feeling」前奏在入歌的轉折非常精彩。「I Told You So」則是民謠的很迷人,開頭的大鼓很鮮明,算最有原創性的一首。

「I’ll Stay With You」

 

「Californian Grass」

 

「Shake It Up」

 

「I’ve Got a Feeling」

 

「I Told You So」

 

對於 New Order 來說,走到這已是漫漫長路。而對我們這群看客而言,只要他們還能推出新專輯,還能站在舞台上唱著歌,彈著樂器,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橫跨了25年,四分之一個世紀後 New Order 依舊是站著的,儘管有些搖搖欲墬,但還是堅挺的撐著。

他們畢竟盡力的活過,在我們最不相信他們的時候。如今我想我們應該可以在去試著期待一次,畢竟他們依然活著。

有時候,存在便是一種大過於所有一切的唯一的目標與選擇。

 

文/Snow

4 COMMENTS

  1. 有幾點似乎是寫錯了,
    1. Bizarre Love Triangle的原唱是NEW ORDER, Frente!才是翻唱,
    這支單曲在1986年就推出了, 而Frente!在1994年才推出翻唱版本

    2. Gillian Gilbert是經由男友, 也就是鼓手Stephen Morris的推薦才加入NEW ORDER,
    最後兩人還結婚了, 不知您文中最後Gillian跟Bernard Sumner結婚的資訊從何而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