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企劃專文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3) 存在即是真理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3) 存在即是真理

5397
0

前續 : 遙遠的觸碰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1)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2)

New Order 在 2007 解散後,2011 年宣布重組後可以稱的上是好消息,雖然有些熟悉面孔已不在,如同 Peter Hook 已經離開,但就連 The Beatles 之後都分崩離析了就證明了世事無常,時間的考驗更是從不曾留過一絲情面。並不是所有樂團都能像 R.E.M 漂亮的喊一聲:「我們是應該把舞台留給下一代傑出的音樂人了,謝謝大家長久以來的支持。」主唱 Michael Stipe 更是說:「參加一場派對最厲害的便是知道該何時離開。」

儘管當年 Ian Curtis 突兀的消失在一場名為 Joy Division 的派對裡,這場派對當年太過精彩奪目了些,而 Ian Curtis 本人的離去也成為了散場的最高潮。在這場派對裡被留下的人還是得活著,於是他們改弦易轍,成為了 New Order。Joy Division 那場派對太過短暫,而 New Order 這一舞卻舞了整整四分一個世紀有。

而英國搖滾史裡,注定會有New Order這一筆。

我對於 New Order 是敬佩的,浴火重生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辦到的事。經歷了主唱 Ian Curtis 的自殺身亡後,他們一度解散,還曾經輪換主唱,不難想像那段時間是怎樣的煎熬,或許在他們眼底,我們是很難想像那一年的時光的。無論如何,他們延續下去了,跨過整個四分之一的世紀,或者還會更久。

接下來會慢慢的一張張專輯的介紹並且慢慢解析,New Order 的專輯本身差異可以說是非常的大,從類 Joy Division 的後龐克到幾乎電子化的編制,而後卻又回到吉他 Dicso 相互交然的路線,在實驗性與主流音樂裡找的了一個專屬於他們的突破點。

「Movement」–1981

這一張專輯基本上還是可以視為 Joy Division 的延續或著說續作,基本上的風格並沒有差異太多,走的大多是像是「Digital」這種路線,不那麼陰鬱,卻是較為「跳動式的 Joy Division」,基本上「Digital」在 Joy Division 裡並不是很能可以代表 Joy Division 那幽暗,陰鬱與絕望的風格,卻可以稱的上是 Bernard Sumner 的一次實驗或者是對於樂團風格的摸索,有人曾經認為即使 Ian Curtis 當年沒有自殺身亡的話,Joy Division 往後的路線極為可能與 New Order 一致或者是幾乎相同,基本上對於這個論點我表示贊同,但我想可能不是那麼的「明亮」了,Joy Division 最為吸引人的特質在我看來還是那無以名壯的絕望。

「Digital」(Joy Division):

大家可以試著聽聽並且注意到 Ian Curtis 在這首歌「吶喊」是不是有些像是 Bernard Sumner 在詮釋以往 Joy Division 時與往後 New Order 時的做法。

「Digital」(New Order)(Live):

 

再來看看 Bernard Sumner所唱的「She’s Lost Control」(Live):

 

 

基本上而言我覺得這張專輯是對於 New Order 自身定位的摸索與探討,是一個新的樂團編制,也代表了他們的磨合期以及適應期,所以基本上樂風依舊保持著後龐克的風格,在加入了許多電子節拍器以後,卻變得較為活潑與爽朗,而在專輯裡也有著 Ian Curtis 所創作的「In a Lonely Place」以及「Ceremony」,我想這說的上是一種傳承吧。

「In a Lonely Place」:

 

「Ceremony」:

 

而 New Order 這張專輯裡的「Temptation」以及「Everything’s Gone Green」這兩首歌也被視為對於 Disco 樂風的嘗試。「Temptation」那活潑,輕快的印象也打破樂迷對於他們的期待,並廣為傳唱,成為了他們在演唱會前奏一下就會讓樂迷歡聲雷動的國歌。這首歌也成為了英國樂壇新浪潮的代表作,在許多電影裡都有出現,包括影響英國非常深的猜火車這支電影裡。

「Temptation」:

 

「Everything’s Gone Green」

 

New Order 這張專輯也證明了他們只想做 New Order。不是什麼過往的餘暉,是一支有著希望與前景的樂團。

以下推薦幾首這張專輯的歌曲:

「Truth」:

 

以及我個人相當喜愛的一首「Doubts Even Here」:

 

「Power, Corruption & Lies」 –1983

 

這張專輯單單提名就非常的有趣也充滿了議題性。以三個單詞為名的「Power, Corruption & Lies」(權力,腐敗及謊言),標竿性單曲「Blue Monday」問世,一時暢銷英國。而當年比較弔詭的是,「Blue Monday」這首暢銷單曲並沒有收到專輯裡,甚至樂迷因專輯內缺少了「Blue Monday」而感到不滿。「Blue Monday」在2008年「Power, Corruption & Lies」的版本才正式被收進來。

「Blue Monday」:

 

這張專輯被視為是 New Order 標竿性的一張專輯,樂風正式的由後龐克轉入實驗電子樂,也拉開了 New Order 蔓延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電子新浪潮的序幕。也很明顯的可以看到被德國電子巨匠 Kraftwerk 所影響的痕跡,以及少數民俗音樂的元素。而單曲「Confusion」,「Murder」,「Ecstasy」對於新浪潮電子樂派的探索均影響許多的樂團及後面的音樂曲風。而專輯裡的「Leave Me Alone」,「Lonesome Tonight」則是讓我抒情的很是喜歡。

「Confusion」:

 

「Murder」:

 

「Ecstasy」:

 

「Leave Me Alone」

 

「Lonesome Tonight」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2Z9IsKHjqY]

「Low-Life」–1985

 

之後的 New Order 專輯可以明顯往主流靠攏,並在電子與吉他搖滾當中去大力求取平衡點及突破口,但他們依然沒有喪失了本身的實驗精神,只是選了折衷的做法:推了兩個版本互相比較,一個版本做的是貼近於流行文化的,這種格式可以吸取了新的樂迷以及新的客群。另一個版本是較為實驗性的態度去做的,在我看來可能是樂團自己原先版本,而主專輯可能是做給「唱片公司」看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較為主觀的推測。這個版本對於死忠歌迷可以說是良身打造,也許美其名是實驗性的態度,但更可以看成說:New Order 自己想幹他們自己高興的事情,部用取悅樂迷只為了自己爽看你要不要掏腰包隨便你的版本。當然,這偏偏是老樂迷喜歡的調調。(所以老樂迷當然掏腰包掏的爽快,雙贏局面的叫好又叫座的話,New Order 這選擇還蠻有趣)

「Low-Life」這張專輯最有趣的是這支叫「Elegia」的曲子,一共兩個版本,一個是收在正式專輯的,長度只有五分鐘。另一個是居然長達十七分鐘半之久(這已經可以稱的上是很厚的後搖編制時間了)。同樣的專輯內「The Perfect Kiss」以及「Sub-Culture」在正規專輯裡的時間里都是約五分鐘左右,而「Sub-Culture」只比「The Perfect Kiss」長約七秒鐘。而另一個版本裡的「The Perfect Kiss」多了足足有三分鐘以上,同樣的「Sub-Culture」也多了大概三分鐘左右,而開頭響起你甚至部會覺得這是「Sub-Culture」這首歌,歌曲內甚至玩起了拼貼性質的跳針混音手法,更是讓人耳目一新。

本來就已經很好聽的「The Perfect Kiss」版本:

 

變得很可愛又活潑的「The Perfect Kiss」版本:

 

比較乖一點的「Elegia」版本:

 

十七分鐘半的「Elegia」版本:

 

這樣的配置更可以在現場製造一種懸疑感,例如說今天一個聽眾他夠死忠夠意思聽了兩個版本的「Sub-Culture」,前奏一響他會馬上知道是「Sub-Culture」這首歌,但他會開始思索是造哪個版本來演出,或者是現場混合完即興?而新樂迷可能完全認不出來這個版本,因為他壓根底根本沒有聽說過有另一版本這回事,搞不好他還以為在試音,結果聽著聽著覺得好像不對好像在哪聽過,後來才慢慢認出來,並知道還可以這樣玩,然後他會更喜歡New Order,回家會去把所有版本爬出來聽一次,進化成為資深樂迷2.0。所為樂迷大概就是這樣累積來的。

本身就即為流暢的「Sub-Culture」版本:

 

跳針無敵混音手法「Sub-Culture」版本:

 

基本上「Low-Life」這張正規專輯裡每首歌的長度都壓在主流形式上較為接受的規格,平均都在四五分鐘左右。唯一比較「叛逆」的是「Sunrise」也只多了約一分鐘。當然這種「叛逆」在主流音樂是允許的甚至可以說是需要的。看看台灣市場吧,三不五時這種「搖滾叛逆新聲帶」,或者是「新一代清新小生活」會出現一下,結果你拿起來聽你會知道那就是一種商業的包裝。好,不好意思,扯遠了,請大家扯回來。而另一個版本的「Low-Life」相比而言很亂來,且先不提十七分鐘半之久的大怪獸「Elegia」,時間長的從六分半到八分半不等,短的兩首歌一首才約四分鐘,一首三分鐘都不到。更別提「內容物」骨子裡那份玩到我爽的精神以及常人無法接受的噪音式混音跳接,儘管對於實驗搖滾重口味的程度來說,可以算是清粥小菜,但一般人還是很難接受的了。

推薦這首小叛逆的「Sunrise」:

 

以及我個人極為喜歡的「Shellshock」,由 John Robie 所 Remix 的版本:

 

好了,如果你是死忠樂迷的話,沒有什麼選擇了,同時擁有這兩個版本吧。

「Brotherhood」–1986

「Brotherhood」這張專輯與「Low-Life」一樣的做法,也是兩個版本。比較特別的是經典情歌「Bizarre Love Triangle」(奇異的三角戀,照字面翻的話是這樣說啦。)又來玩一次版本衝突點了你看,居然還是情歌。基本上「Bizarre Love Triangle」的翻唱可說是非常之多,用句多如牛毛都不為過,但在版本裡最早期的可以說是New Order這個版本。下面推薦幾個版本給大家比較比較。而在台灣的獨立樂團裡,神棍樂團也取樣了這首歌的曲,在填上非常在地的客家語歌詞,可以說是讓人耳目一新。(謝謝網友更正,如有錯誤請您多指教謝謝。)

有趣的是New Order不只唱了一次,還做了兩個版本,兩個版本足足差了將近兩分鐘。可以想像在「Bizarre Love Triangle」在New Order底下應該會混入很多節拍以及效果器,呈現出來的版本更可以說的上是非常的歡愉與快樂。而六分多鐘的「Bizarre Love Triangle」更可以直接在舞池中央放起來都不會覺得突兀,不間斷的重複以及跳耀都很令人心神晃蕩,節拍器打起來更是絲毫不手軟。

Frente!翻唱的經典情歌「Bizarre Love Triangle」:

 

Nouvelle Vague民謠清新版本(還混入了孩童嬉戲聲以及二重唱):

 

「小清新」Casino版本(有些片段還應用到無伴奏合聲):

 

神棍樂團取樣版本,由陳正航填詞的「九號公路」:

 

New Order加入電子節拍的「Bizarre Love Triangle」:

 

舞池版本的「Bizarre Love Triangle」(Shep’s club mix):

 

好,回到「Brotherhood」來。對比「Low-Life」實驗的是節奏以及節拍的混音及應用的話,「Brotherhood」比較像是聲音的探索,在「Brotherhood」裡可以聽見很多疊起來或者是殘留接續的聲音音效。也重新錄製了「Blue Monday」這首歌,翻玩出新的意味來(再版一次,當然不會是羅志祥那種再版啦)。裡面我喜歡的是「Broken Promise」的合聲可以說的上是非常的好聽。以及有些磅礡的「Way of Life」,中段的插入再轉為更抒情的聲調可以說是運轉自如。收尾的「Every Little Counts」簡單配置加上 Bernard Sumner 開頭快要笑出來的唱著,那段「都了都了都」搭上弦樂真是溫柔的好聽,最後一段更可以說是驚喜連連。

「Blue Monday」(88):

 

「Broken Promise」:

 

「Way of Life」:

 

「都了都了都~~」的「Every Little Counts」

 

這回版本互換還玩了一些小小的文字遊戲,甚至碰觸到一點點宗教面,兩首曲目互為正反,互補又相互競爭。收入在正式專輯的第八首「Angel Dust」(直譯是天使的塵埃,怎麼有點中二啊)與B面第七首「Evil Dust」(惡魔的塵埃,好吧這更中二)相為對映,玩的都是聲音的交疊,一個比較中規中矩,另一個比較天馬行空。

「Angel Dust」:

「Evil Dust」:

 

B面的「Brotherhood」聲音比正規專輯糊了一些,也多疊了好幾個層次上去,整個層次更為飽滿。其實New Order本來要把這一面弄成正規專輯的,因為唱片公司的阻攔之下只好作罷。New Order本身是創作者當然也比唱片公司看得遠一些,就拿暢銷曲「True Faith」來說,也只能怪唱片公司不長眼。我非常的喜歡「1963」這首以年代或者是單純四個數字來命名的歌曲,對我而言耐聽的程度甚至比擬的上The Smashing Pumpkins 的「1979」這首同樣以年代或者是單純四個數字命名的歌曲。再來這首「True Faith」更不用說,那是New Order經典曲之一,無論是混音版本還是原版都非常好聽,New Order竟然敢把這同一首歌兩種版本放到同張光碟裡,可見信心有多足。「True Faith」那超現實跳接的影像MV也讓New Order成為了第一支英國樂隊打入美國MTV前40名的樂團(由此可見唱片公司多沒遠見)。「Beach Buggy」這首脫胎自「Blue Monday」的再製品也顯得十分的有趣,人聲的部分非常具有喜感以及趣味性,那些似人非人或者說像獸類的聲音都加分不少。

「1963」:

The Smashing Pumpkins 的經典歌曲「1979」:

 

「True Faith」九分鐘混音板本(Morning Sun Extended Remix):

 

「True Faith」十分鐘混音板本(True Dub):

 

「Beach Buggy」:

 

待續   ~  從 Joy Division 到 New Order (4) 存在即是真裡

文/Snow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