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例年舊新聞 2012年舊新聞 “歌迷募款”是未來的音樂產業新趨勢??

“歌迷募款”是未來的音樂產業新趨勢??

1222
1

Amanda Palmer在他的影片中說:“這是未來的音樂,我們就是要這樣做!” ,Amanda請求歌迷資助她來完成她獨立製作的專輯,結果她募得了119萬2千7百93美金。

透過網路募款它不再單單是個酷炫的方式了,而是一種創新的發行音樂的方法。其中一個公開批評此方法的人Steve Albini,他批評募款超過一百萬美金的Amanda Palmer,她招集一群音樂人自願與她一起演出,並只用啤酒、擁抱和嬉鬧做回饋。 他事後對於稱Amanda是”白癡”表達歉意,但仍堅持立場認為她已經得到了一百萬元後,還要求樂手免費演出,這是相當放縱無禮的行為。Amanda對此事做了回應,大致重點是:你應該要讓每個音樂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分享音樂及才能。似乎有越來越多人透過歌迷募款,但這真的是音樂發展的未來嗎?其實向歌迷募款的概念早就有人用過了,英國搖滾樂團Marillion在1997年就募了3萬7千英鎊錄製新專輯。而早在2000年就有像ArtistShare這樣的網站出現,最近越來越多知名的音樂人開始參與這個遊戲。

 

那歌迷透過PledgeMusic捐款可以得到什麼呢?

其實非常多,像是:簽名唱片、早期封面設計、專屬的混音曲目、在錄音室一些珍貴的影片或demo。 更特別的有一通要價75美金Martha Wainwright打給你的電話,但沒有詳細說明電話內容跟長度、Brand New Heavies在你家舉行不插電迷你演出要價2000英鎊。募款的形式五花八門,花50英鎊你可以有一通長達3小時的專屬Skype時間。300英鎊,他們替你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派對,但結論是不管你捐的金額有多少,你至少都可以下載他們的新專輯。

Kickstarter網站也提供類似的獎勵方式,只是比較沒有那麼多私人的活動,The Coup想要為他們的巡迴巴士募款。只要5塊美金,主唱Boots Riley就會到你家廁所牆壁上簽名、花5000美金,他們就在你家的派對上演出,搞不好你們還可以一起喝掛在沙發上。

 

藝術和商業變模糊了??音樂人為什麼不自己出資,而一定要叫大家捐款?

PledgeMusic的創辦人Benji Rogers提到,現在的音樂人能透過專輯賺的錢真的不多,他強調“直接跟歌迷要錢”和“歌迷募款”的不同,Kickstarter就是和歌迷要錢,PledgeMusic是請歌迷參與音樂人的製作專輯,它不是那種:”請施捨我一點錢,謝謝。”的狀況。其實透過這樣網站,我們就這樣不知不覺變成了樂團專輯的資助人,樂迷有機會和自己喜愛的偶像更近距離的接觸,樂團的理念不是賣給音樂廠牌,而是給了歌迷,這樣似乎更合邏輯。

 

但是這種音樂形態是否只適用於擁有足夠歌迷的音樂人?

Pledge創辦人Roger並不同意,他說剛起步的樂團還是可以從一點點的贊助開始,累積到一定量還是能發行EP,接下就要看他們作品的表現了,現在我可以比較同意Ben Folds Five的做法了,他們在之前的訪問也曾提到:”如果你想要在Kickstarter或PledgeMusic上成功,你必須得有兩把刷子。”接著他說,音樂市場一直都是這樣,你必須耐心等待成功的來臨。

 

未來五年PledgeMusic會變成怎樣?

Roger說未來有一天這會變成一個常態,它會被視為一個音樂創作過程的延伸。我們在改變音樂工業未來的面貌,錄製專輯的整個過程會更透明化。能讓音樂人繼續創作喜愛的音樂,又提供歌迷更近距離接觸樂團的機會並不是件壞事。但是關於要錢這件事,你得很確定最後完成的作品要夠精彩,如果Amanda Palmer最後錄了一個很糟的專輯,捐款的歌迷可以得到其它回報嗎?

儘管大家對於這種新的商業模式還是感到模糊不安,儘管感覺這種要錢的方式不太恰當,但對歌迷的勇敢支持是給予肯定,他們應該不笨,他們是有考慮過才做出決定的。可是對於”音樂人和粉絲非常近距離的互動”應該要有所保留,就像Roger說得:“我真的不想看到Bob Dylan在錄音室裡挖鼻屎,我還是想保留一些神秘感。”當我們可以完全揭開了樂團神祕的面紗時,或許反而會感覺失去了什麼。

–Janssen Lin

發表迴響